31 8 月, 2025

上海蝉灾引发山东人关注:蝉鸣背后的生物奇观

unnamed-file-1289

有一句诗意的话说:“抓住了一只蝉,就抓住了整个夏天。”然而,今年夏天上海的蝉声却异常响亮,仿佛自带扩音器,甚至在树上“降雨”。这场“蝉灾”迅速登上了热搜,吸引了全国的关注。

山东人看到这一消息后,反而在网络上急得团团转,生怕错过这款夏日美味。山东人对“知了猴”的热爱早已登上热搜,而河南、苏北、皖北等地也有食用知了猴的习俗。

蝉的生物学背景

今年蝉特别多,是因为赶上了蝉的“大年”。蝉属于半翅目蝉科动物,全球有超过3000种。它们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一亿多年,与恐龙共存过。尽管蝉没有尖牙利爪,也不擅长逃跑,但它们通过在繁殖期内群聚出现,成功地躲避了捕食者。

蝉的一生分为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没有蛹期,幼虫和成虫的形态、习性相似。大部分蝉在地下生活2-5年,最长的北美蝉可达17年。研究人员认为,蝉的若虫通过树木汁液的化学变化来判断时间。

蝉鸣的奥秘

雄蝉通过腹部的鼓膜发音器发出鸣声,每秒振动鼓膜的肌肉可伸缩1万次。蝉鸣的声音可超过100分贝,类似于喷气式飞机的轰鸣。虽然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下会影响听力,但人们一般不会整天与蝉群零距离接触。

交配后,雄蝉的生命结束。每只雌蝉可产800-1000枚卵,产卵后死亡。次年5-6月,蝉卵孵化出幼虫,钻入土中,开启新一轮的生命。

知了猴的美食文化

山东、河南人爱吃的“知了猴”是蚱蝉的若虫,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被誉为“唐僧肉”。知了猴很容易捕捉,成为新兴的夜间活动。烹饪方法多样,炸熟的知了猴外皮酥脆,内部柔软,口感独特。

然而,有些人对知了猴的蛋白质过敏,食用后可能引起过敏反应。此外,知了猴的嘌呤含量较高,不适合痛风患者食用。

生态影响与未来方向

尽管蝉被视为害虫,但它们为鸟类和其他动物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大量捕捉蝉可能破坏生态平衡,对环境造成影响。为满足食用需求,山东、河南等地已经开始规模化养殖蚱蝉,以减少对野生蝉的捕捉。

这种养殖方式不仅能采收知了猴,还能收集蝉蜕,逐步建立起从养殖到销售的产业链。然而,由于蝉的生命周期长,养殖成本较高,仍需进一步完善。

“抓住了一只蝉,就抓住了整个夏天。”

随着蝉的“大年”到来,上海的蝉灾不仅成为热议话题,也让人们再次关注到蝉这种神奇的生物及其背后的生态故事。

推荐阅读  南方食火鸡:现代恐龙的惊人战斗力与保护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