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月饼引领健康环保新潮流,重塑中秋经济

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其衍生的消费市场成为观察节日经济的重要窗口。2025年中秋临近,在健康消费与环保政策的双重驱动下,陕西的特色月饼如延安黄土高原的杂粮月饼和西安的茯茶月饼,成为市场新宠。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也为商家提供了挖掘传统文化价值的新方向。
健康理念正在重塑中秋餐桌,低糖与功能性产品成为消费主流。数据显示,2025年低糖、无糖月饼的市场占比正在不断攀升。9月27日,记者在西安的麦德隆市场和御锦城的锦谷神超市走访时发现,传统的油泼辣子月饼等已不见踪影,而香菜牛肉月饼、赤藓糖醇和麦芽糖醇等天然代糖的应用比例显著提升,满足了消费者对健康、低糖的追求。
创新与传统的融合
陕西月饼市场正加速向健康化方向转型。陕北黄土高原的杂粮月饼以小米、荞麦、绿豆为主料,搭配红枣、核桃等陕西特色食材,保留了传统风味,又符合现代健康饮食理念。关中地区的茯茶月饼则巧妙融合了陕西茯茶文化,茶叶的清香与月饼的甜味相得益彰,受到年轻消费者青睐。
记者在走访中还发现,燕窝、人参等传统滋补食材与月饼的创新融合,推动了产品单价的上浮,高端化与低端化路径日益清晰。
截至目前,我国现存的月饼相关企业超过1.7万家,其中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河南省的企业数量位居前列。
包装的绿色革命
月饼包装行业的绿色革命在中秋市场尤为显著。随着《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的全面实施,月饼包装层数普遍压缩至两层以内,包装空隙率下降至30%以下。记者发现,今年的月饼包装呈现出回归传统包装的趋势,80年代的包装成为今年的一大特色。
更值得关注的是,可重复利用的包装设计占比正在提升,如月饼盒转化为收纳盒、首饰盒的二次利用模式,既满足环保需求又提升消费体验。
中秋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当传统文化拥抱新消费场景,中秋经济边界持续拓展。从线下商场的“中秋非遗手作体验区”到线上平台的“中秋主题智能家居礼盒”,中秋消费正深度融入家居、文创、亲子互动等多元领域,成为拉动季节性消费的综合载体。
特别是今年中秋假期与国庆假期的联合形成的“超长黄金周”,为消费市场注入了强心针。文旅平台数据显示,截至9月初,假期相关旅游产品预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200%,长线游、自驾游和出境游均备受青睐。
此外,数字化营销重构节日消费链路。品牌通过直播电商打造“中秋专场”,结合沉浸式场景展示月饼礼盒、中秋饰品等产品细节,直接缩短消费者从“种草”到“下单”的决策周期。
天眼查研究院认为,陕西月饼产业的变革不仅是市场的自我调整,更是秦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
月饼产业的百亿市场规模背后,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逻辑的深度融合。当简约包装取代奢华礼盒,当低糖配方革新传统工艺,当中秋经济边界持续拓展,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产业的进化,更是一个古老节日在当代语境下的生命力重塑。这场静默发生的产业变革,恰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