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10 月, 2025

山东文物普查新发现逾万处,齐鲁文明脉络愈加清晰

unnamed-file-1075

从泰山之巅的千年石刻到渤海之滨的百年油井,山东省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调查登记新发现文物超过一万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这些跨越千年的文化遗存,不仅填补了多个领域的历史研究空白,更串联起山东从古代文明、革命岁月到工业辉煌的完整脉络,为读懂齐鲁大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

红色遗址新发现:革命历史再添实证

在此次文物普查中,山东新发现了一批革命遗址,进一步丰富了红色历史的实物见证。其中,临沂市莒南县八路军山东军区成立旧址的发现,成为还原山东抗战历史的重要收获。该旧址位于莒南县洙边镇崖子村,是1943年八路军山东军区成立大会的举办地,见证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建设的关键历程。

1943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115师司令部、山东省战工会、抗大一分校等山东党政军核心领导机构及所属部门,曾齐聚崖子村召开重要会议,为整合山东抗日力量、统筹抗战部署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在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山东党政军领导机构先后四次驻扎于此,累计时长达88天,留下了无数与群众并肩奋斗的足迹。

此外,泰安新泰对磁莱铁路新泰段展开实地调查,新发现24处日军侵华时期铁路建筑物遗存。调查中,文物普查队发现建于1940年的徂阳站是磁莱铁路新泰段的起点,现存建筑物采用日式建筑风格,揭示了侵华日军在华构建经济掠夺网络的史实。

工业遗产新探源:大国制造见证辉煌

作为拥有联合国划分的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山东在近现代工业遗产方面同样成绩斐然。潍坊柴油机厂自1946年创建以来,见证了新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该厂在“一五”“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中不断迈上新台阶,成为潍坊乃至新中国重工业发展的重要见证。

东营的胜利油田是全国第二大油田,此次普查新发现了曾被称为胜利油田功勋井的营二井和坨十一井。这些油井不仅是石油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传承石油人艰苦创业精神的文化符号。

历史遗迹新发掘:文化脉络愈发清晰

在传统历史遗存的普查中,山东同样成果丰硕。在泰安市泰山景区,专业普查队伍深入山林区域,完成逾700处不可移动文物的调查工作,涵盖石刻、汉代遗存等多种类型,为研究泰山历史文化补充了关键线索。

此外,青岛崂山区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三维扫描等技术完成119处不可移动文物实地测绘,为后续文物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古村海防新梳理:地域文化底色更鲜明

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古村落、老城区,以及滨海地区的海防遗迹,是山东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此次“四普”针对这类“活态遗产”的系统梳理,不仅完善了文物资源档案,更让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质愈发清晰可辨。

在村落遗存方面,鲁西南与胶东半岛的“石砌民居”成为亮点。菏泽市巨野县核桃园镇前王庄村保存着大量明清至民国时期的石砌建筑,为研究清末民初鲁西南民居风格提供了鲜活样本。

而在海防遗迹领域,威海市文登区的梳理成果尤为显著。此次“四普”中,文登区普查队完成54处明清海防遗迹的系统调查与梳理,为还原明清海防布局提供了直接实物证据。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教授姜波表示,此次普查不仅是一次“摸清家底”的调查,更是一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的实践。山东正探索让文物“活起来”的多元路径,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1.4万余处新发现,既是齐鲁文明绵延不绝的实证,更是山东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起点。

推荐阅读  上海天文馆EAST望远镜:揭示太阳奥秘的前沿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