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10 月, 2025

山东文物普查新发现逾万处,揭示齐鲁文明深厚根脉

unnamed-file-1055

从泰山之巅的千年石刻到渤海之滨的百年油井,山东省的土地上沉淀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作为全国率先开展重点区域与重点类型文物实地调查的省份,山东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累计调查登记新发现文物1万余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这些跨越千年的文化遗存,不仅填补了多个领域的历史研究空白,更串联起山东从古代文明、革命岁月到工业辉煌的完整脉络,为读懂齐鲁大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

红色遗址新发现:革命历史再添实证

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山东新发现了一批革命遗址,进一步丰富了红色历史的实物见证。其中,临沂市莒南县八路军山东军区成立旧址的发现,成为还原山东抗战历史的重要收获。该旧址位于莒南县洙边镇崖子村,是1943年八路军山东军区成立大会的举办地,见证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建设的关键历程。

1943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115师司令部、山东省战工会、抗大一分校等山东党政军核心领导机构及所属部门,曾齐聚崖子村召开重要会议,为整合山东抗日力量、统筹抗战部署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在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山东党政军领导机构先后四次驻扎于此,累计时长达88天,留下了无数与群众并肩奋斗的足迹。

此外,泰安新泰对磁莱铁路新泰段展开实地调查,新发现24处日军侵华时期铁路建筑物遗存。这些建筑物不仅印证了侵华日军在华构建经济掠夺网络的史实,也为研究日军侵华史及近代工业建筑提供了珍贵实物例证。

工业遗产新探源:大国制造见证辉煌

山东作为拥有联合国划分的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近现代工业起步较早,为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此次普查中,潍坊柴油机厂等工业遗址成为重要发现之一。潍坊柴油机厂创建于1946年,是中国最早生产柴油机的厂家之一,见证了新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东营的胜利油田是全国第二大油田,也是我国东部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此次普查,新发现了曾被称为胜利油田功勋井的营二井和坨十一井。营二井是继华北盆地的第一口见油井之后的全国第一口高产井,日产原油555吨,标志着胜利油田的诞生。

这些工业遗址不仅是石油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传承石油人艰苦创业精神的文化符号。东营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队队长陈鹏表示:“东营是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城市,油井不仅是石油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传承石油人艰苦创业精神的文化符号。”

历史遗迹新发掘:文化脉络愈发清晰

除了红色遗址与工业遗产,山东在传统历史遗存的普查中同样成果丰硕。在泰安市泰山景区,专业普查队伍深入人迹罕至的山林区域,完成逾700处不可移动文物的调查工作。新发现涵盖石刻、汉代遗存等多种类型,每一处发现都为研究泰山历史文化补充了关键线索。

2024年12月,泰山脚下大津口乡村民平整土地时挖出带绳纹纹路的瓦片,普查队现场判断其为秦汉时期建筑构件,后在《考寻泰山石刻随录》中找到相关记载,再次实地调查又发现更多相同形制的绳纹瓦砾。这一发现填补了泰山地区秦汉时期建筑遗址考古的部分空白。

在青岛,崂山区借助科技力量助力文物普查与保护,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三维扫描等技术完成119处不可移动文物实地测绘,为后续文物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古村海防新梳理:地域文化底色更鲜明

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古村落、老城区,以及滨海地区的海防遗迹,是山东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此次“四普”针对这类“活态遗产”的系统梳理,不仅完善了文物资源档案,更让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质愈发清晰可辨。

在村落遗存方面,鲁西南与胶东半岛的“石砌民居”成为亮点。菏泽市巨野县核桃园镇前王庄村,保存着大量明清至民国时期的石砌建筑,为研究清末民初鲁西南民居风格、村落布局提供了鲜活样本。

而威海荣成市石岛镇牧云庵村,凭借300余年建村史与独特的“石岛红”石砖建筑,成为胶东渔家文化的代表。这里的民房主体与院落墙体均以当地特产“石岛红”砌筑,瓦顶历经百年风雨仍坚固完好。

在海防遗迹领域,威海市文登区的梳理成果尤为显著。此次“四普”中,文登区普查队历时一年,完成54处明清海防遗迹的系统调查与梳理,为还原明清海防布局提供了直接实物证据。

“四普”不仅是一次“摸清家底”的调查,更是一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的实践。山东正探索让文物“活起来”的多元路径,坊子德日建筑群化身研学旅游目的地,潍柴老厂区保留苏式建筑风貌与工业技艺,成为城市发展的“记忆锚点”。

1.4万余处新发现,既是齐鲁文明绵延不绝的实证,更是山东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起点。

推荐阅读  足高运动嘉年华青岛启幕:融合足球与高尔夫的创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