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10 月, 2025

山东文物普查新发现万余处,见证齐鲁文明绵延

unnamed-file-1047

从泰山之巅的千年石刻到渤海之滨的百年油井,从抗战时期的红色遗址到工业化浪潮中的老厂房,齐鲁大地沉淀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山东省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累计调查登记新发现文物1万余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这些跨越千年的文化遗存,不仅填补了多个领域的历史研究空白,更串联起山东从古代文明、革命岁月到工业辉煌的完整脉络,为读懂齐鲁大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

红色遗址新发现:革命历史再添实证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山东新发现了一批革命遗址,进一步丰富了红色历史的实物见证。其中,临沂市莒南县八路军山东军区成立旧址的发现,成为还原山东抗战历史的重要收获。该旧址位于莒南县洙边镇崖子村,不仅是1943年八路军山东军区成立大会的举办地,更是朱瑞、萧华等革命家开展工作的重要场所,见证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建设的关键历程。

1943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115师司令部、山东省战工会、抗大一分校等山东党政军核心领导机构及所属部门,曾齐聚崖子村召开重要会议,为整合山东抗日力量、统筹抗战部署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在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山东党政军领导机构先后四次驻扎于此,累计时长达88天,罗荣桓、朱瑞、萧华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运筹帷幄,留下了无数与群众并肩奋斗的足迹。

此外,崖子村还曾多次举办山东军区军事工作会议、滨海区参议会等重要会议。除莒南的重要发现外,泰安新泰也对磁莱铁路新泰段展开实地调查,新发现24处日军侵华时期铁路建筑物遗存。磁莱铁路全长约119公里,1940年至1943年间,是侵华日军为掠夺新泰的煤炭资源而强行修建。

“我们在部分瓦片上发现了‘南京联益砖瓦厂’的刻字,这一细节不仅印证了建筑材料的来源,更揭示了侵华日军在华构建经济掠夺网络的史实。”——新泰市文物普查队队长刘涛

工业遗产新探源:大国制造见证辉煌

作为拥有联合国划分的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山东近现代工业起步较早,为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是此次普查的重要类型。

潍坊柴油机厂创建于1946年,是中国最早生产柴油机的厂家之一,见证了新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1946年,建国铁工合作社在山东威海创建,同年3月更名为环海铁工厂,主要从事军事维修等。1948年,为满足日益增大的军工需求,环海铁工厂抽调部分设备和人员,在潍县坊子筹建大华机器厂,生产15马力和40马力低速柴油机。

东营的胜利油田是全国第二大油田,也是我国东部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依托油田建设的油井等设施,见证了山东的工业发展和油田人民的不懈奋斗。此次普查,新发现了曾被称为胜利油田功勋井的营二井和坨十一井。

“东营是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城市,油井不仅是石油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传承石油人艰苦创业精神的文化符号。”——东营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队队长陈鹏

历史遗迹新发掘:文化脉络愈发清晰

除了红色遗址与工业遗产,山东在传统历史遗存的普查中同样成果丰硕,为梳理齐鲁文明脉络提供了新的实物支撑。在泰安市泰山景区,专业普查队伍深入人迹罕至的山林区域,完成逾700处不可移动文物的调查工作。新发现涵盖石刻、汉代遗存等多种类型,每一处发现都为研究泰山历史文化补充了关键线索。

2024年12月,泰山脚下大津口乡村民平整土地时挖出带绳纹纹路的瓦片,普查队现场判断其为秦汉时期建筑构件,后在《考寻泰山石刻随录》中找到“汉武帝曾于泰山东侧仙台岭修筑两望仙台”的记载,最终判定此处为汉代遗存遗址。

在青岛,崂山区借助科技力量助力文物普查与保护,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三维扫描等技术完成119处不可移动文物实地测绘,针对分散于丛林深处或悬崖峭壁的信息采集难度极大的省级文保单位“崂山摩崖石刻群”,采用无人机航拍、三维倾斜摄影及三维扫描建模技术获取文物立体几何形貌等原始数据。

古村海防新梳理:地域文化底色更鲜明

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古村落、老城区,以及滨海地区的海防遗迹,是山东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此次“四普”针对这类“活态遗产”的系统梳理,不仅完善了文物资源档案,更让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质愈发清晰可辨。

在村落遗存方面,鲁西南与胶东半岛的“石砌民居”成为亮点。菏泽市巨野县核桃园镇前王庄村,保存着大量明清至民国时期的石砌建筑,为研究清末民初鲁西南民居风格、村落布局提供了鲜活样本。

烟台招远市辛庄镇高家庄子村则更具历史厚度。该村始建于汉代,村内现存三官庙、古圩墙、关帝庙、徐氏家庙、清代民居大院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2处,是胶东地区规模最大、类型最齐全的古村落之一。

在海防遗迹领域,威海市文登区的梳理成果尤为显著。文登区普查队历时一年,完成54处明清海防遗迹的系统调查与梳理,新识别出墩台、军寨、教场等30余处,为还原明清海防布局提供了直接实物证据。

“这些遗迹是古人守护海疆的见证,我们必须守护好这份历史记忆。”——文登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队队长刘辉

此次普查不仅是一次“摸清家底”的调查,更是一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的实践。山东正探索让文物“活起来”的多元路径,坊子德日建筑群化身研学旅游目的地,潍柴老厂区保留苏式建筑风貌与工业技艺,成为城市发展的“记忆锚点”。

1.4万余处新发现,既是齐鲁文明绵延不绝的实证,更是山东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起点。

推荐阅读  海阳核电应用相控阵超声检测技术 提升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