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10 月, 2025

山东文物普查新发现:齐鲁文明的历史脉络与现代启示

unnamed-file-1051

从泰山之巅的千年石刻到渤海之滨的百年油井,山东省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取得了显著成果,累计调查登记新发现文物超过一万处。这些文化遗存不仅填补了历史研究的空白,还串联起山东从古代文明到现代工业的完整脉络,为理解齐鲁大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提供了新的视角。

红色遗址新发现:革命历史再添实证

在此次普查中,山东新发现了一批革命遗址,丰富了红色历史的实物见证。其中,临沂市莒南县八路军山东军区成立旧址的发现,成为还原山东抗战历史的重要收获。该旧址不仅是1943年八路军山东军区成立大会的举办地,也是朱瑞、萧华等革命家开展工作的重要场所。

1943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115师司令部等核心领导机构曾在此召开重要会议,为整合山东抗日力量奠定了基础。此外,泰安新泰对磁莱铁路新泰段的调查中,新发现了24处日军侵华时期的铁路建筑物遗存,这些遗存为研究日军侵华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例证。

工业遗产新探源:大国制造见证辉煌

作为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参与者,山东在此次普查中也对近现代工业遗产进行了深入调查。潍坊柴油机厂的历史追溯到1946年,是中国最早生产柴油机的厂家之一,见证了新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东营的胜利油田则是全国第二大油田,普查中新发现的营二井和坨十一井等油井,标志着山东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这些工业遗产不仅记录了山东在工业化浪潮中的辉煌成就,也体现了山东人民在艰苦条件下的奋斗精神。东营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队队长陈鹏表示:“油井不仅是石油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传承石油人艰苦创业精神的文化符号。”

历史遗迹新发掘:文化脉络愈发清晰

除了红色遗址与工业遗产,山东在传统历史遗存的普查中同样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泰安市泰山景区,普查队伍完成了逾700处不可移动文物的调查工作,新发现的遗存为研究泰山历史文化补充了关键线索。

2024年12月,泰山脚下大津口乡村民在平整土地时挖出秦汉时期的建筑构件,这一发现填补了泰山地区秦汉时期建筑遗址考古的部分空白,为研究当时的政治活动、文化交流提供了实物资料。

古村海防新梳理:地域文化底色更鲜明

山东的古村落和海防遗迹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此次普查针对这类“活态遗产”的系统梳理,不仅完善了文物资源档案,更让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质愈发清晰。在村落遗存方面,鲁西南与胶东半岛的“石砌民居”成为亮点。

威海市文登区的海防遗迹梳理成果尤为显著,普查队完成了54处明清海防遗迹的系统调查与梳理,为还原明清海防布局提供了直接实物证据。文登区普查工作队队长刘辉表示:“这些遗迹是古人守护海疆的见证,我们必须守护好这份历史记忆。”

此次普查不仅是一次“摸清家底”的调查,更是一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的实践。山东正探索让文物“活起来”的多元路径,通过多方力量的协同,让每一处新发现的文物不再是孤立的“历史标本”,而是融入当代生活的“文化载体”。

超过一万四千处的新发现,不仅是齐鲁文明绵延不绝的实证,更是山东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起点。

推荐阅读  彩鹮北迁:鄱阳湖生态保护的成功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