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文物普查揭示齐鲁文明的悠久历史与文化脉络
从泰山之巅的千年石刻到渤海之滨的百年油井,山东省通过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揭示了齐鲁大地的深厚历史记忆。此次普查中,山东省新发现文物超过1万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这些文化遗存不仅填补了多个领域的历史研究空白,还串联起山东从古代文明、革命岁月到工业辉煌的完整脉络,为读懂齐鲁大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
红色遗址新发现 革命历史再添实证
在此次普查中,山东新发现了一批革命遗址,进一步丰富了红色历史的实物见证。其中,临沂市莒南县八路军山东军区成立旧址的发现成为还原山东抗战历史的重要收获。该旧址位于莒南县洙边镇崖子村,是1943年八路军山东军区成立大会的举办地,见证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建设的关键历程。
此外,泰安新泰对磁莱铁路新泰段展开实地调查,发现24处日军侵华时期铁路建筑物遗存。这些遗存不仅印证了建筑材料的来源,更揭示了侵华日军在华构建经济掠夺网络的史实,为研究日军侵华史及近代工业建筑提供了珍贵实物例证。
工业遗产新探源 大国制造见证辉煌
山东作为拥有联合国划分的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其近现代工业起步较早,为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潍坊柴油机厂创建于1946年,是中国最早生产柴油机的厂家之一,见证了新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该厂的发展历程不仅反映了山东的工业辉煌,也见证了潍坊乃至新中国重工业发展的重要历史。
东营的胜利油田作为全国第二大油田,是我国东部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此次普查新发现了营二井和坨十一井,这些油井不仅是石油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传承石油人艰苦创业精神的文化符号。
历史遗迹新发掘 文化脉络愈发清晰
除了红色遗址与工业遗产,山东在传统历史遗存的普查中同样成果丰硕。在泰安市泰山景区,专业普查队伍深入人迹罕至的山林区域,完成逾700处不可移动文物的调查工作。新发现涵盖石刻、汉代遗存等多种类型,为研究泰山历史文化补充了关键线索。
在青岛,崂山区借助科技力量助力文物普查与保护,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三维扫描等技术完成119处不可移动文物实地测绘,为后续文物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古村海防新梳理 地域文化底色更鲜明
山东的古村落、老城区以及滨海地区的海防遗迹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此次普查针对这类“活态遗产”的系统梳理,不仅完善了文物资源档案,更让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质愈发清晰可辨。
在村落遗存方面,鲁西南与胶东半岛的“石砌民居”成为亮点,提供了研究清末民初鲁西南民居风格、村落布局的鲜活样本。而威海荣成市石岛镇牧云庵村凭借独特的“石岛红”石砖建筑,成为胶东渔家文化的代表。
此次文物普查不仅是一次“摸清家底”的调查,更是一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的实践。山东正探索让文物“活起来”的多元路径,通过保护、利用与传承的良性循环,让每一处新发现的文物融入当代生活,成为文化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