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0 月, 2025

山东首部古遗址保护条例出台:大汶口文化迎来新生

unnamed-file-1363

当推土机的轰鸣声与考古铲的轻响在城市上空交织,当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与千年文明的斑驳印记同框,泰安市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了山东省内首部保护古遗址的法规——《泰安市大汶口文化遗址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项法规标志着对文化遗址的保护进入了法治化的新阶段。

大汶口文化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文明之光,以其精美的彩陶、神秘的刻符和独特的墓葬制度,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起源脉络。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该遗址也面临着建设性破坏的风险。管理权限不明确、村民活动影响保护、展示方式单一等问题让遗址保护迫在眉睫。

立法保护:从无序到有序

为了确保立法工作各个环节的高效衔接和协同推进,泰安市人大常委会成立了立法工作专班,建立了“立法直通车”机制,确保各方力量同向发力、高效联动。与此同时,充分发挥“立法专家顾问”与“立法咨询智库”的双智库效能,组织专家深度参与立法座谈和条款论证全过程。

《条例》通过一份权责清单和三重管理机制,构建了遗址保护的安全边界。权责清单明确了各级政府及部门的保护职责,鼓励村(居)委会参与保护利用,将文化遗址纳入村规民约。三重管理机制则包括遗址保护规划名录、行为约束和考古规范,确保大汶口文化遗址及关联遗存全覆盖保护。

“这既压实了部门间的协同责任,又为基层开出‘参与保护处方’。”——岱岳区大汶口镇山西街村支部书记刘自承

创新与传承:让文化遗址“活”起来

保护并非终点,传承焕发生机。泰安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积极探索大汶口文化遗址活化利用的多元路径。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条例》鼓励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手段对大汶口文化遗址进行数据采集、复原展示、创新利用。

“没想到揉泥、塑形、修整还有这么多门道!”——研学活动中的学生感叹

大汶口遗址博物馆内,模拟制陶体验让孩子们直呼过瘾,文创商店里,游客们挑选书签,将几千年前的历史厚重与文化底蕴夹进笔记本里。这些生动场景,正是《条例》实施后大汶口文化遗址“活起来”“火起来”的鲜活注脚。

未来展望:从地方到国家的跨越

尤为振奋的是,山东泰安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这不仅是对大汶口文化遗址保护成效的褒奖,更是《条例》引领遗址保护与传承发展迈向新高度的有力见证。

大汶口文化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泰安市人大常委会以良法善治守护文明根脉的坚实担当,将继续推动文化遗址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推荐阅读  雪豹“凌小蛰”的救护历程与野生动物保护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