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观察揭露全球汽车制造商铝供应链中的强迫劳动问题

纽约,美国——人权观察在星期四(2月1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包括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特斯拉(Tesla)、大众汽车(Volkswagen)、比亚迪(BYD)和丰田(Toyota)在内的全球汽车制造商未能有效减少其铝供应链中使用维吾尔人强迫劳动的风险。
报告揭示,中国西北的新疆地区铝产业与强迫劳动之间存在联系,这种联系是基于中国政府推动的劳动力转移项目。此类项目将维吾尔人及其他少数民族穆斯林转移到新疆和其他地区从事强迫劳动。这些工人不仅被迫接受意识形态教育,其行动自由也受到限制。
新疆地区的强迫劳动问题
自2017年以来,中国政府被指控在新疆实施了一系列危害人类罪行,包括任意拘禁、强迫失踪以及对文化和宗教的迫害。联合国2022年的一份报告证实,中国可能在新疆犯下了反人类罪。根据报告,至少有100万维吾尔人和其他少数民族被强制关押在“再教育营”中。
尽管如此,中国政府声称这些措施是为了提供职业培训,并作为打击恐怖主义和分离主义的手段。人权观察的报告指出,部分汽车制造商在其中国合资企业中采用的采购标准低于其全球业务标准,导致涉及新疆强迫劳动的风险增加。
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
铝是汽车制造中不可或缺的材料,广泛用于引擎、车架、车轮和电池等多个部件。这些部件不仅供应给中国的制造商,也出口到全球市场。报告指出,中国生产的铝占全球供应量的9%,其中超过15%产自新疆。
人权观察企业责任高级研究员吉姆・沃明顿(Jim Wormington)表示,
“消费者应该知道自己的汽车可能含有与新疆强迫劳动或其他人权侵害有关的原料。”
企业责任与国际压力
根据联合国《工商企业与人权指导原则》,企业有责任确认、防止和缓解其供应链中的强迫劳动和其他人权侵害。然而,新疆的高度压迫和监控环境使得汽车企业难以进行可信的调查或采取补救措施。
报告建议,各汽车企业应当审视其供应链,并与任何被发现从新疆采购零件或材料的供应商断绝往来。尽管一些汽车制造商声称由于没有直接控制其中国合资企业而难以解决供应链问题,但这并不能免除其责任。
国际社会的回应
面对中国政府对检视的敌视态度,其他国家政府被呼吁加强对企业在中国人权状况的关注。包括美国和欧盟在内的一些司法管辖区已经通过或计划立法禁止进口涉及强迫劳动的产品。
人权观察的沃明顿强调,
“中国居全球汽车产业的主宰地位,各国政府必须确保在中国制造汽车或采购零部件的公司不因中国政府对新疆的镇压行为而沾上污点。”
他补充道,
“在中国做生意不应意味着必须使用或得益于强迫劳动。”
随着国际社会对人权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全球汽车制造商面临的压力也在不断加大。未来,各国政府和企业将如何应对这一复杂的供应链挑战,仍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