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8 月, 2025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明:重读顾立雅《中国之诞生》

unnamed-file-1112

1936年,芝加哥大学教授顾立雅的《中国之诞生:中国文明的形成期》问世,成为汉学经典之作。近日,东方出版中心·时刻人文首次推出该书的中译本。这部著作以其开创性的视野,将商周文明置于全球文明史的框架中讨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西方汉学界系统研究中国上古史的第一部综合性著作,顾立雅以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驳斥“中国文化西来说”和“白人种族优越性”,阐述了中国文明形成与发展的独特性。全书饱含对中国文明的温情与敬意,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参考。

顾立雅的学术生涯与考古贡献

顾立雅是20世纪美国最负盛名的汉学家之一,曾任芝加哥大学东方语文系主任,并担任美国东方学学会会长。他一生致力于中国思想和文化的教学、研究及著述,特别是在孔子学说、法家思想、早期中国文明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早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顾立雅便对孔子学说产生兴趣,并以中国思想为主题撰写学位论文。1932年至1936年,他得到哈佛燕京学社资助,到中国学习,期间多次考察安阳殷墟,与中国考古学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现有的证据表明,从新石器时代到现在,生活在北方的中国人属于同一个人种,从他们的头骨看不出任何其他人种对这一地区的入侵。”——顾立雅,《中国之诞生》

书中的考古与文献研究

《中国之诞生》结构明晰,涵盖考古发现、商代、周代三个方面内容,系统论述了中国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历程。顾立雅通过实地考察和与考古学者的密切交流,获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读者勾勒出一幅鲜活的早期中国图景。

在商代和周代部分,顾立雅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等多个维度展开介绍。他提出商代对“上帝”的崇高信仰被西周的“天命观”取代,标志着神权从王族垄断逐渐走向道德化、普世化。这一分析框架为“殷周革命论”奠定了基础。

“中国文化的起源和早期历史非常值得研究,这一历史仍然有迹可循,有物可证。”——顾立雅,《中国之诞生》

驳斥“中国文化西来说”

20世纪初,西方对中国的态度是高傲与鄙夷并存。一些学者甚至提出中华文明可能是西方舶来的产物。顾立雅在《中国之诞生》中对这种观点予以驳斥,强调中国文明在黄河流域的独立起源、自主演化。

他指出汉字与古埃及象形文字是完全独立的书写体系,商代青铜器的复合范铸造法与西方的失蜡法存在显著差异,商周国家形态与西方存在明显不同。这些论证促使西方学界重新审视中国文明的原生性。

“西方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轻蔑与鄙夷是滑稽而可笑的,中国人拥有不逊色于世界任何民族的伟大文明。”——顾立雅,《中国之诞生》

经典的持久影响

《中国之诞生》不仅在学术上具有重要价值,也在消除西方对中国偏见方面发挥了作用。尽管顾立雅的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对长江流域文明的关注较少,但他的研究方法和视野对后续学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经典的意义不在于提供终极答案,而在于不断启发新的思考,推动学术研究持续向前发展。时隔近九十年,《中国之诞生》仍然在启迪我们,如何以全球史的眼光审视中国文明。

推荐阅读  杭州动物园“瓜瓜乐”:动物们的创意消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