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10 月, 2025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明:顾立雅《中国之诞生》的启示

unnamed-file-1147

1936年,芝加哥大学教授顾立雅的《中国之诞生:中国文明的形成期》首次出版,成为汉学经典。近期,东方出版中心首次推出该书的中译本。这部著作以开创性的视野,将商周文明置于全球文明史的框架中讨论,驳斥了“中国文化西来说”和“白人种族优越性”的观点,强调了中国文明的独特性。

顾立雅与安阳殷墟的考古探索

顾立雅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汉学家之一,他曾多次考察安阳殷墟。1932年至1936年,他在哈佛燕京学社的资助下到中国学习,期间与董作宾、李济等考古学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多次参与考古发掘。

1934年春,顾立雅参观了侯家庄南地的考古现场,并在1935年5月再次访问了侯家庄西北岗的发掘地。他在《中国之诞生》中指出:“现有的证据表明,从新石器时代到现在,生活在北方的中国人属于同一个人种。”

书写中国文明的独立性

《中国之诞生》不仅在学术上具有重要价值,还在于其对“中国文化西来说”的有力驳斥。顾立雅强调中国文明在黄河流域的独立起源和自主演化,指出汉字与古埃及象形文字是完全独立的书写体系,商代青铜器的铸造法与西方的失蜡法存在显著差异。

顾立雅通过对比商代与西方文明,指出了中国早期国家的独特性。他提到,殷商墓葬中的人祭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而是古代文明的普遍现象,包括希腊和罗马。

跨文明比较的前瞻性分析

顾立雅在书中提出商周鼎革是中国文明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他认为商代对“上帝”的崇拜被西周的“天命观”取代,标志着神权逐渐道德化、普世化。这一分析框架为“殷周革命论”奠定了基础。

《中国之诞生》开创了考古与文献互证的研究范式,顾立雅大量引用发掘报告,综合分析殷墟甲骨、青铜器铭文与《尚书》《诗经》等文献,将“二重证据法”发挥得淋漓尽致。

顾立雅的学术影响与遗产

顾立雅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不仅推动了西方汉学的发展,还影响了美国学术界。他编制的《归纳法中文文言课本》推动了汉学人才的培养。2005年,芝加哥大学设立了“顾立雅中国古文字学中心”以示纪念。

虽然《中国之诞生》在空间视野上存在局限,但其经典意义在于不断启发新的思考,推动学术研究持续向前发展。时隔近九十年,这部著作仍然启迪我们如何以全球史的眼光审视中国文明。

推荐阅读  美国制裁中国公司及个人 涉网络攻击基础设施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明:顾立雅《中国之诞生》的启示

unnamed-file-1098

1936年,芝加哥大学教授顾立雅的《中国之诞生:中国文明的形成期》首次问世,成为汉学经典之作。近日,东方出版中心·时刻人文首次推出该书的中译本。这一著作是西方汉学界首部系统研究中国上古史的综合性著作,将商周文明置于全球文明史的框架中讨论,具有开创性视野。

顾立雅在书中通过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驳斥了“中国文化西来说”和“白人种族优越性”,阐述了中国文明形成与发展的独特性,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顾立雅的学术生涯与影响

顾立雅是20世纪美国本土学者中最负盛名的汉学家之一,曾任芝加哥大学东方语文系主任,并担任美国东方学学会会长。他一生致力于中国思想和文化的教学、研究及著述,在孔子学说、法家思想、早期中国文明等领域成果丰硕。

早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顾立雅就对孔子学说产生兴趣,以中国思想为主题撰写学位论文《中国世界观的演变》。毕业后,他进入哈佛大学进修,与梅光迪、顾颉刚、杨树达等中国学者建立了深厚的学术联系。

安阳殷墟的考察与《中国之诞生》的写作

1932年至1936年,顾立雅在哈佛燕京学社的资助下到中国学习,期间多次考察安阳殷墟。1934年春,他参观了侯家庄南地的第9次发掘现场,与董作宾等考古学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35年5月,他再次参观了侯家庄西北岗的第11次发掘现场,梁思永向他详细解释了发掘成果。

顾立雅在《中国之诞生》中总结道:“现有的证据表明,从新石器时代到现在,生活在北方的中国人属于同一个人种。”这本书在1935年6月至7月间完成,仅用六周便写成。

“二重证据法”的开创

顾立雅是最早参与中国考古的西方学者之一,他在《中国之诞生》中指出:“中国文化的起源和早期历史非常值得研究。”书中系统论述了中国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历程,涵盖考古发现、商代、周代三个方面内容。

他详细介绍了当时中国考古的前沿成果,尤其是安阳殷墟的发掘情况,通过实地考察和与考古学者的交流,获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顾立雅将考古与文献互证的研究范式发挥得淋漓尽致,为后续学者研究提供了资料支撑。

驳斥“中国文化西来说”

20世纪初,西方对中国的态度是高傲与鄙夷杂糅的。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是一个永远停滞的民族,而顾立雅在《中国之诞生》中对“中国文化西来说”予以驳斥,强调中国文明在黄河流域的独立起源、自主演化。

“汉字与古埃及象形文字是完全独立的书写体系。”

他指出,商代青铜器的复合范铸造法与西方的失蜡法存在显著差异,商周国家形态与西方国家也有明显不同之处。这些论证促使西方学界重新审视中国文明的原生性。

《中国之诞生》的持续影响

《中国之诞生》不仅在学术上具有重要价值,也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顾立雅通过对商代建筑与希腊神庙之比对,西周与罗马的政治文化发展之比对等,消除了西方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偏见。

尽管该书在空间视野上将商文明的范围局限于安阳殷墟,对长江流域、四川盆地等地的文明进程关注甚少,但其开创的研究范式和跨文明比较的基础,仍然在启发着后来的学者。

经典的意义不在于提供终极答案,而在于不断启发新的思考,推动学术研究持续向前发展。时隔近九十年,《中国之诞生》仍然在启迪我们,如何以全球史的眼光审视中国文明。

推荐阅读  书评: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明——顾立雅《中国之诞生》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明:顾立雅《中国之诞生》的启示

unnamed-file-1085

1936年,芝加哥大学教授顾立雅的《中国之诞生:中国文明的形成期》问世,成为汉学经典之作。近期,东方出版中心·时刻人文首次推出该书的中译本。这部著作是西方汉学界系统研究中国上古史的第一部综合性著作,将商周文明置于全球文明史的框架中讨论,具有开创性视野。

顾立雅通过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驳斥了“中国文化西来说”和“白人种族优越性”论调,阐述了中国文明形成与发展的独有特性,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他的研究不仅是学术上的突破,更是对中国文明的温情与敬意的表达。

顾立雅的学术生涯与中国考古

顾立雅是20世纪美国本土学者中最负盛名的汉学家之一。他曾任芝加哥大学东方语文系主任,并担任美国东方学学会会长。他一生致力于中国思想和文化的教学、研究及著述,在孔子学说、法家思想、早期中国文明等领域成果丰硕。

在博士学位期间,顾立雅对孔子学说产生兴趣,并以中国思想为主题撰写学位论文。1932年至1936年,他在哈佛燕京学社的资助下到中国学习,期间多次考察安阳殷墟,得到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中国之诞生》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书中的考古与历史分析

《中国之诞生》全书结构明晰,涵盖考古发现、商代、周代三个方面内容,系统论述了中国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历程。考古发现部分是全书的基石,顾立雅详细介绍了当时中国考古的前沿成果,尤其是安阳殷墟的发掘情况。

在商代和周代部分,顾立雅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等多个维度展开介绍。他提出商周鼎革是中国文明发展的关键转折点,认为商代对“上帝”的崇高信仰被西周的“天命观”取代,标志着神权逐渐走向道德化、普世化。

驳斥“中国文化西来说”

20世纪初,西方对中国的态度是高傲与鄙夷杂糅的。顾立雅在《中国之诞生》中对19世纪末兴起的“中国文化西来说”予以驳斥,强调中国文明在黄河流域的独立起源、自主演化。

“现有的证据表明,从新石器时代到现在,生活在北方的中国人属于同一个人种,从他们的头骨看不出任何其他人种对这一地区的入侵。”

顾立雅通过对比商代建筑与希腊神庙、西周与罗马的政治文化发展,指出西方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轻蔑与鄙夷是滑稽而可笑的,强调中国人拥有不逊色于世界任何民族的伟大文明。

经典著作的持续影响

《中国之诞生》开创了考古与文献互证的研究范式,为西方汉学研究中国上古史开辟了新路径。顾立雅的研究虽然在空间视野上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其带来的思考与启示仍然影响深远。

经典的意义,不在于提供终极答案,而在于不断启发新的思考,推动学术研究持续向前发展。时隔近九十年,《中国之诞生》仍然在启迪我们,如何以全球史的眼光审视中国文明。

推荐阅读  四川雅安发现新物种:雅安蒲儿根揭示生物多样性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