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角下的中国文明:顾立雅《中国之诞生》再现

1936年,芝加哥大学教授顾立雅的《中国之诞生:中国文明的形成期》(以下简称《中国之诞生》)问世,成为汉学经典之作。近期,东方出版中心·时刻人文首次推出该书的中译本。这本书以全球文明史的视角审视中国上古史,将商周文明置于全球框架中讨论,具有开创性视野。
顾立雅的研究不仅驳斥了“中国文化西来说”和“白人种族优越性”的论调,还通过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展现了中国文明形成与发展的独特性,产生了持久影响。
顾立雅与中国考古的深度渊源
顾立雅是20世纪美国本土学者中最负盛名的汉学家之一,曾任芝加哥大学东方语文系主任,并担任美国东方学学会会长。他一生致力于中国思想和文化的教学、研究及著述,在孔子学说、法家思想、早期中国文明等领域成果丰硕。
早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顾立雅便对孔子学说产生兴趣,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进修,结识了顾颉刚、杨树达等中国学者。1932年至1936年,他在哈佛燕京学社的资助下到中国学习,并多次考察安阳殷墟。
1934年春,顾立雅参观了侯家庄南地的第9次发掘现场,与考古学家董作宾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35年,他又参观了侯家庄西北岗的第11次发掘现场,梁思永热情接待,并解释发掘出的头骨特点。顾立雅在《中国之诞生》中得出结论:“现有的证据表明,从新石器时代到现在,生活在北方的中国人属于同一个人种。”
书籍的撰写与影响
在完成手头的论文后,顾立雅用通俗的笔法写成《中国之诞生》,作为给西方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的通俗读物。他回忆道:“素材满满当当,直接喷涌而出”,该书仅用了六个星期便完成。该书序言写于1935年8月16日,推测写作时间约为6月至7月。
顾立雅回到美国后,编制了一套《归纳法中文文言课本》,推动了美国汉学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2005年,芝加哥大学设立“顾立雅中国古文字学中心”以示纪念。
践行“二重证据法”
顾立雅是最早参与中国考古的西方学者之一,他在《中国之诞生》中指出:“中国文化的起源和早期历史非常值得研究。”他强调,理解中国后来的历史,必须先厘清古代的历史。
该书结构明晰,涵盖考古发现、商代、周代三个方面内容,系统论述了中国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历程。考古发现部分是全书的基石,顾立雅详细介绍了安阳殷墟的发掘情况,并通过实地考察和与考古学者的交流,获得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在商代和周代部分,顾立雅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等多个维度展开介绍。他将商周鼎革视为中国文明发展的关键转折点,认为商代对“上帝”的崇高信仰被西周的“天命观”取代,标志着神权从王族垄断逐渐走向道德化、普世化。
驳斥“中国文化西来说”
20世纪初,西方对中国态度高傲且鄙夷,顾立雅在《中国之诞生》中对“中国文化西来说”予以驳斥,强调中国文明在黄河流域的独立起源、自主演化。
顾立雅指出,汉字与古埃及象形文字是完全独立的书写体系;商代青铜器的复合范铸造法与西方的失蜡法存在显著差异;商周国家形态与西方存在明显不同。这些论证奠定了跨文明比较的基础,促使西方学界重新审视中国文明的原生性。
顾立雅在书中通过多种文明的对比,指出西方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轻蔑与鄙夷是滑稽而可笑的,中国人拥有不逊色于世界任何民族的伟大文明。
虽然《中国之诞生》出版时,中国考古学尚在起步阶段,顾立雅的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其经典意义在于不断启发新的思考,推动学术研究持续向前发展。时隔近九十年,该书仍然在启迪我们如何以全球史的眼光审视中国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