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角下的中国文明:顾立雅《中国之诞生》评析

1936年,芝加哥大学教授顾立雅的著作《中国之诞生:中国文明的形成期》(以下简称《中国之诞生》)问世,成为汉学研究的经典之作。近日,东方出版中心·时刻人文首次推出该书的中译本,为中国读者提供了重新审视这部作品的机会。
作为西方汉学界系统研究中国上古史的第一部综合性著作,顾立雅将商周文明置于全球文明史的框架中讨论,展现了开创性的视野。全书通过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驳斥了“中国文化西来说”和“白人种族优越性”的观点,阐述了中国文明形成与发展的独有特性,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顾立雅的学术旅程
顾立雅是20世纪美国本土学者中最负盛名的汉学家之一,曾任芝加哥大学东方语文系主任,并担任美国东方学学会会长。他一生致力于中国思想和文化的教学、研究及著述,尤其在孔子学说、法家思想、早期中国文明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早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顾立雅就对孔子学说产生兴趣,并以中国思想为主题撰写学位论文。毕业后,他进入哈佛大学进修,结识了多位中国学者,并在1932年至1936年间,得到哈佛燕京学社资助来到中国学习。
考古与文献的结合
顾立雅在中国期间,多次考察安阳殷墟,与考古学家董作宾、梁思永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获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中国之诞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书中,他详细介绍了当时中国考古的前沿成果,尤其是安阳殷墟的发掘情况。
“现有的证据表明,从新石器时代到现在,生活在北方的中国人属于同一个人种,从他们的头骨看不出任何其他人种对这一地区的入侵。”
顾立雅的研究方法开创了考古与文献互证的研究范式,为西方汉学研究中国上古史开辟了新路径。他大量引用发掘报告,首次综合分析殷墟甲骨、青铜器铭文与《尚书》《诗经》等传世文献,将“二重证据法”发挥得淋漓尽致。
驳斥“中国文化西来说”
20世纪初,西方对中国的态度是高傲与鄙夷杂糅的。一些人认为中国是一个永远停滞的民族,甚至提出中华文明可能是西方舶来的产物。顾立雅在《中国之诞生》中对19世纪末兴起的“中国文化西来说”予以驳斥,强调中国文明在黄河流域的独立起源、自主演化。
“汉字与古埃及象形文字是完全独立的书写体系;商代青铜器采用的复合范铸造法与西方的失蜡法存在显著差异。”
顾立雅的这些论证奠定了跨文明比较的基础,促使西方学界重新审视中国文明的原生性。他通过对比商代建筑与希腊神庙、西周与罗马的政治文化发展,指出西方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轻蔑与鄙夷是滑稽而可笑的。
影响与局限
《中国之诞生》出版时,中国考古学尚在起步阶段,这使得顾立雅的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他将商文明的范围局限于安阳殷墟,对长江流域、四川盆地等地的文明进程关注甚少。同时,受认知所限,顾立雅将夏朝归入传说时代,对西方学界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
然而,经典的意义不在于提供终极答案,而在于不断启发新的思考,推动学术研究持续向前发展。时隔近九十年,《中国之诞生》仍然在启迪我们,如何以全球史的眼光审视中国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