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8 月, 2025

全球视角下的中国文明:顾立雅的开创性研究

unnamed-file-1157

1936年,芝加哥大学教授顾立雅的著作《中国之诞生:中国文明的形成期》问世,成为汉学经典之作。近期,东方出版中心·时刻人文首次推出该书的中译本。这部作品是西方汉学界系统研究中国上古史的首部综合性著作,顾立雅将商周文明置于全球文明史的框架中讨论,展现了开创性的视野。

顾立雅在书中以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驳斥了“中国文化西来说”和“白人种族优越性”的观点,强调了中国文明形成与发展的独特性,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顾立雅的学术背景与考古经历

顾立雅是20世纪美国本土学者中最负盛名的汉学家之一,曾任芝加哥大学东方语文系主任,并担任美国东方学学会会长。他的一生致力于中国思想和文化的教学、研究及著述,尤其在孔子学说、法家思想、早期中国文明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早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顾立雅就对孔子学说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以此为主题撰写学位论文。1932年至1936年,顾立雅在哈佛燕京学社的资助下到中国学习,期间他多次考察安阳殷墟,与中国考古学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合作关系。

《中国之诞生》的研究方法与影响

《中国之诞生》全书结构明晰,涵盖考古发现、商代、周代三个方面内容,系统论述了中国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历程。顾立雅在书中指出:“中国文化的起源和早期历史非常值得研究,这一历史仍然有迹可循,有物可证。”

书中详细介绍了当时中国考古的前沿成果,尤其是安阳殷墟的发掘情况。顾立雅通过实地考察和与考古学者的密切交流,获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并将其融入书中,为读者勾勒出一幅鲜活的早期中国图景。

驳斥“中国文化西来说”

20世纪初,西方对中国的态度是高傲与鄙夷杂糅的。顾立雅在《中国之诞生》中对19世纪末兴起的“中国文化西来说”予以驳斥,强调中国文明在黄河流域的独立起源、自主演化。

书中指出汉字与古埃及象形文字是完全独立的书写体系;商代青铜器的复合范铸造法与西方的失蜡法存在显著差异;商周国家形态与西方存在明显的不同之处。这些论证奠定了跨文明比较的基础,也促使西方学界重新审视中国文明的原生性。

顾立雅通过商代建筑与希腊神庙之比对,西周与罗马的政治文化发展之比对,甚至青铜器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铸造工艺之比对,告诉读者:中国人拥有不逊色于世界任何民族的伟大文明。

《中国之诞生》的局限与启示

虽然《<中国之诞生》在出版时,中国考古学尚在起步阶段,这使得顾立雅的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他将商文明的范围局限于安阳殷墟,对长江流域、四川盆地等地的文明进程关注较少。同时,顾立雅将夏朝归入传说时代,对西方学界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

然而,经典的意义不在于提供终极答案,而在于不断启发新的思考,推动学术研究持续向前发展。时隔近九十年,《中国之诞生》仍然在启迪我们如何以全球史的眼光审视中国文明。

推荐阅读  云南省博物馆大展揭示战国秦汉时期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