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历史背景下的扎陵湖石刻争议

近日,青海玛多县扎陵湖北岸发现了一处摩崖石刻,引发了学术界和公众的广泛讨论。陕西师范大学高研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葛承雍教授对这一发现给予了高度评价,但对石刻文字的解读提出了不同意见。
据悉,这一石刻的发现者仝涛研究员在田野调查中发现了石刻题记。然而,葛承雍教授指出,仝涛对石刻时代的判断存在偏差,认为这些石刻可能并非秦始皇时期的遗物,而是王莽时期的产物。
石刻背景与历史争议
石刻的发现引发了关于其真实性和历史背景的争论。一些学者质疑石刻是否为“昆仑石刻”或“采药昆仑”,并指出其可能是臆想伪造的产物。然而,葛承雍教授强调,研究古迹文物需要深入了解其历史背景,不能轻易下结论。
1995年,葛承雍教授曾受国家文物局委派,考察青海的丝绸之路申遗点,重点研究汉文化与羌、胡文化的交流融合。此次考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背景知识,使其对石刻的解读更加审慎。
王莽时期的政治背景
在对石刻的分析中,葛承雍教授指出,王莽时期的政治活动可能与这些石刻有关。王莽在公元4年建立新朝,试图通过对青海地区的管理来实现“四海归一”的政治象征。
根据史书记载,王莽曾派遣使者赴各地宣传新朝的皇威,并在青海地区建立了西海郡。这一政治背景为石刻的存在提供了可能的解释。
石刻文字与年代的解读
石刻上的文字解读是争议的焦点。葛承雍教授认为,石刻上提到的“皇帝”可能并不是秦始皇,而是王莽。王莽在公元4年自称“真皇帝”,并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新朝的威德。
此外,石刻上提到的“五大夫”也可能是王莽时期的官职设置,而非秦代的职称。葛承雍教授指出,王莽时期的官职设置复杂,石刻上的“五大夫”可能是负责监察的官员。
昆仑石刻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关于“昆仑”一词的解读,葛承雍教授指出,昆仑在历史上具有多重含义,既可能是神话中的仙山,也可能是地理上的标志。石刻中的“昆仑”可能是一个笼统的地域代名词,与王莽时期的采药活动有关。
葛承雍教授强调,研究这些石刻需要结合同时代的社会历史文献,才能更准确地还原其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未来的研究方向
葛承雍教授呼吁学界在研究这些石刻时,应保持开放的态度,结合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他指出,历史中的很多真实故事都会因为年代久远而消失,考古文物需要在历史文献的支持下,才能真正复活。
此次发现的石刻为研究秦汉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学界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研究的深入,或许能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更多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