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9 月, 2025

秦代刻石揭示黄河源头千年探寻之旅

unnamed-file-750

近日,国家文物局召开新闻发布会,确认此前在青海省玛多县扎陵湖北岸首次发现的“采药昆仑”石刻为秦代石刻,并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这一发现不仅将中华文明的历史坐标向西延伸,也再次引发了社会公众对黄河源头的好奇。

据悉,三个月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仝涛研究员发表了一篇题为《实证古代“昆仑”的地理位置 ——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的文章,引发了广泛关注与讨论。为此,有关部门迅速组建工作专班,调集多学科领域专业人员,通过科技手段获取刻石刻痕特征、刻石岩性基本物理性质、刻石风化程度和刻石保存状况数据,最终确定“采药昆仑”石刻为“尕日塘秦刻石”。

神话与历史的交汇

昆仑山脉作为神话中的黄河起点,早在先秦时期的《山海经》和《禹贡》等古籍中就有“河出昆仑”的记载。古人凭借想象,将黄河源头与神话中的昆仑山相联系,赋予了母亲河神秘而浪漫的色彩。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带来了“塔里木河注入罗布泊后潜入地下,至积石山重新涌出成为黄河”的说法,“河出积石山”也由此成为当时的主流观点。

官方探寻的历史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都实受忽必烈派遣,率队开展了历史上首次由官方组织的黄河源科学考察,认定了星宿海地区为黄河源头。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派侍卫拉锡、内阁侍读舒兰等再探河源,虽发现星宿海之上仍有三条河流,却未能确定主流。

至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派侍卫阿弥达告祭河源,考察队追溯到星宿海西南的卡日曲,但最终仍将星宿海定为河源。中国古代对黄河河源的认知大致可分为禹贡、汉书、唐代初探、元史和清初测绘五个体系。

现代科学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源的科学探寻之旅进入新阶段。195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考察,认为约古宗列曲为黄河正源。1978年,青海省专业人员考察提出卡日曲应为黄河正源。1985年,经综合历史传统和多方意见,黄委最终确认约古宗列曲(玛曲)为黄河正源,并立碑标志。

约古宗列海拔4500米,是一个面积达200多平方公里的椭圆形大盆地。

如今我们已知,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脉,正源为约古宗列曲(玛曲),流经约古宗列盆地、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等地区,蜿蜒曲折,一路向东,开启了5464公里的壮丽征程。

跨越千年的追问

从“河出昆仑”的古老传说到科学定源的精准测绘,中华儿女对母亲河的探寻跨越了数千年。每一块沉默的刻石,每一次艰难的考察,都是迈向未知的永恒印记。

尕日塘秦刻石的发现,不仅填补了重要的文献空白,也为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考古工作的深入,黄河源头的探索之旅将继续前行,揭示更多关于这条母亲河的秘密。

推荐阅读  中国宣布新经济刺激计划以应对全球经济放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