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10 月, 2025

鄱阳湖迎来首批越冬白琵鹭 候鸟迁徙季正式开启

unnamed-file-90

10月1日8时许,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了今秋首批越冬珍禽候鸟——6只白琵鹭。这一发现由“中国好人”工作室的牵头人王小龙在巡护时记录下。这些白琵鹭的到来标志着鄱阳湖湿地的候鸟迁徙季正式拉开帷幕。

白琵鹭,又称琵嘴白鹭,是鹳形目鹮科琵鹭属鸟类。它们体型中等,体重在1940至2175克之间,体长740至875毫米。成鸟的喙长而直,上下扁平,先端呈琵琶形,表面有密集的横向条纹。夏季时,白琵鹭的羽毛大部分为白色,头后枕部有浅金色的丝状冠羽,前颈下部则有玉黄色的晕染。

白琵鹭的生态习性与保护现状

白琵鹭主要以虾、蟹、蛙、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在中国北方繁殖的白琵鹭种群为夏候鸟,春季从南方越冬地迁往北方繁殖地,秋季则南迁至越冬地。南方的种群则主要为留鸟。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版本,白琵鹭被列为无危(LC)物种。同时,它们也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的二级保护动物。

鄱阳湖保护区的应对措施

随着候鸟迁徙季的开启,鄱阳湖保护区的各基层保护站已积极行动起来。它们加大了监测频次,密切跟踪候鸟种群数量及分布动态。同时,保护区也强化了巡护力度,严防人为干扰,以保障栖息环境的安全。

此外,保护区还与周边村镇联动,开展护鸟宣传,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这些措施旨在确保候鸟在迁徙期间能够安全地在鄱阳湖停留。

专家观点与未来展望

生态学家指出,鄱阳湖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重要的停歇地,每年吸引数十万只候鸟停留。对于白琵鹭等珍稀物种而言,鄱阳湖的生态保护至关重要。

“鄱阳湖的生态保护工作不仅关乎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也对全球候鸟保护有着重要意义。”——生态学家李明

未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候鸟的迁徙模式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加强对鄱阳湖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将是确保候鸟安全迁徙的重要举措。

鄱阳湖保护区的积极行动和各方的共同努力,预示着一个安全的候鸟迁徙季。随着更多候鸟的到来,鄱阳湖将再次成为自然爱好者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推荐阅读  马来西亚红棕榈油的营养价值与市场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