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发现“皇帝北巡之碑” 重量级刻石揭示北魏历史

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野外调查阶段,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乌兰察布市文物部门联合组成的普查队,在乌兰察布市境内的丘陵草原地带新发现了一处汉文石刻。这块石刻顶部刻有篆书“皇帝北巡之碑”,引起了考古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已对“皇帝北巡之碑”进行了数字化扫描和拓片记录,并正在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调研和论证。相关学术研究与鉴定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内蒙古自治区考古研究院表示,将尽快向社会和学术界给出满意的答复。
考古发现的重要性
“皇帝北巡之碑”对于研究北魏时期的边疆治理与文化交流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据悉,下一步将优先启动应急保护方案,并积极推动其纳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据普查队介绍,此次发现的碑刻位于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白音朝克图镇境内,镌刻在一块浑然天成、独立的花岗岩巨石上。石刻高2.6米、宽1.9米,花岗岩石面虽有剥蚀,但内部夹杂了许多质地坚硬的玄武岩,保存有“代”“一月”“诸国子西域商”“驰逐极娱”“光烈祖”“圣弘迈”“莫弗”等50余字,书法隶中带楷。
历史背景与学术解读
为确定“皇帝北巡之碑”的年代与性质,普查队与内蒙古大学专家组合作,通过石刻的书法风格、频繁出现的“莫弗”一词的使用年代,以及与北魏六镇长城南北线及克里孟古城的地理位置关系等因素,初步判定“皇帝北巡之碑”为北魏时期的纪功刻石。
其内容与道武帝天兴二年(399年)北征高车时所镌刻的《薄山纪功碑》高度相似。据《魏书》《北史》《资治通鉴》等史籍记载,该年正月,北魏道武帝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出发北巡,并发起对漠北高车部族的军事行动。魏军兵分东、西两路,东路军为主力,西路军为偏师,道武帝此次北征全胜而归,击破高车近四十部落,俘获人口近10万,牲畜近200万头。
“此次发现的‘皇帝北巡之碑’是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启动以来,在北疆地区取得的重要考古调查成果。”
未来的保护与研究
此次“皇帝北巡之碑”的发现,是内蒙古自治区继《嘎仙洞刻石》之后发现的又一处重量级刻石遗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与文物研究价值。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计划在未来几个月内完成对石刻的全面保护和研究工作。
专家们认为,这一发现不仅为北魏时期的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证据,也为进一步了解当时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线索。未来,该石刻有望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为公众开放参观。
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关于“皇帝北巡之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将被揭示,为我们理解北魏时期的历史提供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