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发现“皇帝北巡之碑” 揭示北魏边疆治理新线索

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进行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考古学家在乌兰察布市的丘陵草原地带发现了一处重量级的汉文石刻遗存。这块石刻顶部刻有篆书“皇帝北巡之碑”,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据悉,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乌兰察布市文物部门联合组成的普查队已对该石刻进行了数字化扫描和拓片记录。当前,专家们正对其进行实地调研和论证,预计不久将对外界公布研究成果。
“皇帝北巡之碑”的考古意义
“皇帝北巡之碑”被认为对研究北魏时期的边疆治理与文化交流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内蒙古自治区考古研究院表示,将优先启动应急保护方案,并积极推动其纳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普查队介绍,这一石刻位于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白音朝克图镇境内,刻在一块高2.6米、宽1.9米的花岗岩巨石上。尽管石面剥蚀严重,但内部夹杂的玄武岩使得刻字保存较为完整。
石刻内容与历史背景
石刻上共保存有50余字,包括“代”、“一月”、“诸国子西域商”、“驰逐极娱”等,其中“莫弗”一词反复出现不少于7次。值得注意的是,莫弗是我国北方民族东胡系各族部落首领的称号。
为了确定石刻的年代与性质,普查队与内蒙古大学专家组合作,基于书法风格和词汇使用年代,初步判定“皇帝北巡之碑”为北魏时期的纪功刻石。其内容与道武帝天兴二年(399年)北征高车时所镌刻的《薄山纪功碑》高度相似。
根据《魏书》《北史》《资治通鉴》等史籍记载,该年正月,北魏道武帝从平城出发北巡,并发起对漠北高车部族的军事行动。魏军兵分东、西两路,东路军为主力,西路军为偏师。
考古发现的未来展望
此次“皇帝北巡之碑”的发现,是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启动以来,在北疆地区取得的重要考古成果。它是继《嘎仙洞刻石》之后,又一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与文物研究价值的刻石遗存。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表示,将继续对“皇帝北巡之碑”展开深入研究,并计划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和学术界分享研究成果。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北魏时期的历史资料,也为理解当时的边疆治理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视角。
随着研究的深入,专家们期望能够揭示更多关于北魏时期政治、军事和文化交流的细节,为历史学界提供新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