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发现“皇帝北巡之碑” 重现北魏历史

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野外调查阶段,考古学家在乌兰察布市境内的丘陵草原地带发现了一处重要的汉文石刻。这块石刻顶部刻有篆书“皇帝北巡之碑”,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已对“皇帝北巡之碑”进行了数字化扫描和拓片记录,并正在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调研和论证。该研究院计划对碑刻展开深入的学术研究与鉴定,并尽快向社会和学术界提供详细的研究成果。
发现的背景与初步研究
据普查队介绍,此次发现的石刻位于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白音朝克图镇境内,镌刻在一块天然的花岗岩巨石上。石刻高2.6米、宽1.9米,尽管花岗岩表面已有严重剥蚀,但内部仍保存有“代”、“一月”、“诸国子西域商”、“驰逐极娱”等50余字,书法介于隶书与楷书之间。
其中,“莫弗”一词在石刻中反复出现不少于7次。专家指出,“莫弗”是我国北方民族东胡系各族部落首领的称号,这为确定石刻的年代提供了重要线索。然而,现存字迹中缺乏朝代、年号、人名、地名等关键信息,使得断代工作面临挑战。
历史背景与考古价值
根据内蒙古大学专家组的初步研究,“皇帝北巡之碑”可能属于北魏时期的纪功刻石,其内容与道武帝天兴二年(399年)北征高车时所镌刻的《薄山纪功碑》高度相似。
据《魏书》《北史》《资治通鉴》等史籍记载,该年正月,北魏道武帝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出发北巡,并发起对漠北高车部族的军事行动。魏军兵分东、西两路,东路军为主力,最终全胜而归,俘获人口近10万。
此次发现的“皇帝北巡之碑”是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启动以来,在北疆地区取得的重要考古成果。它不仅丰富了对北魏时期边疆治理与文化交流的研究,也为理解当时的地理认知提供了新的素材。
未来保护与研究计划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表示,将优先启动应急保护方案,并积极推动将“皇帝北巡之碑”纳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这一发现不仅是对内蒙古文物保护工作的重大突破,也为未来的考古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随着研究的深入,专家们希望能够在石刻中找到更多关于北魏时期的历史信息,从而进一步揭示这一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背景。研究院将继续与国内外学术机构合作,力求对这块石刻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皇帝北巡之碑”的发现,不仅为我们揭开了北魏时期的一段历史,也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随着保护和研究工作的推进,这一石刻有望成为内蒙古乃至全国考古研究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