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未經許可創名人聊天機器人引發法律與道德爭議

路透社報導指出,美國科技巨頭Meta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擅自使用泰勒絲、史嘉蕾喬韓森、安海瑟薇及席琳娜等名人的姓名及肖像,創建數十個會調情的社群媒體聊天機器人。這些虛擬「名人分身」被分享至Meta旗下的社群平台如Facebook、Instagram及WhatsApp,並在測試中顯示出經常聲稱自己是真實的演員和藝人。
這一發現引發了對於數位倫理和智慧財產權的廣泛關注。根據路透社的調查,這些聊天機器人不僅調情,還有可能生成逼真的名人親密影像,甚至包括未成年明星的圖像。Meta發言人安迪·史東表示,這些生成的內容違反了公司的政策,並承認公司未能有效執行禁止此類內容的內部規範。
法律與道德的雙重挑戰
Meta的行為引發了法律專家的質疑。史丹佛大學法學教授馬克·藍姆利指出,根據加州的個人公開權法,為商業利益挪用他人姓名或肖像是被禁止的。他強調,雖然在創造全新作品時可能有法律保護,但這些機器人似乎只是單純利用明星的影像,不符合例外條件。
「加州的個人公開權法禁止為商業利益挪用他人姓名或肖像。」——馬克·藍姆利
美國演員工會暨美國廣播電視演員工會聯合會的全國執行董事克萊布崔-艾爾蘭也表示擔憂,認為這些數位夥伴可能會引發用戶對名人的錯誤情感,從而增加名人的安全風險。
科技與隱私的交鋒
這一事件凸顯了科技公司在使用人工智慧技術時面臨的道德挑戰。儘管Meta的政策禁止「直接冒充」,但只要公司標註為「惡搞」,這些名人角色便屬可接受範圍。然而,路透社發現仍有部分機器人未標示,這引發了對於公司監管能力的質疑。
在報導刊出前,Meta已刪除約十多個機器人,包括惡搞分身和未標註者。史東對此不願置評,但這一行動顯示出公司試圖在公眾壓力下進行損害控制。
未來的法律與技術發展
這一事件可能會促使立法者重新審視現有的法律框架,以應對生成式AI技術帶來的新挑戰。專家們認為,科技公司需要在創新與隱私保護之間找到平衡,以避免類似事件重演。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如何在技術創新與個人權利保護之間取得平衡,將成為未來的重要議題。Meta的這一事件或許只是冰山一角,但它已經引發了對於數位倫理的廣泛討論。
未來,科技公司需要更加謹慎地處理名人肖像權和用戶隱私問題,以避免法律糾紛和公眾信任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