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白合作前景:2026地方選舉能否成為轉折點?

文/康仁俊
在823公投中,民眾黨主導的核三重啟公投引發了藍白合作的討論。儘管公投結果未能過關,其意義已超越了表面上的勝負,成為檢驗藍白合作可能性的試金石。民眾黨在此次公投中表現出對國民黨的支持,然而,藍營遭罷免的立委全數過關,白營則聲稱這是支持者的努力結果。南投縣長許淑華因護藍委的爭議引發了更廣泛的討論,藍營是否會在未來的公投中全力支持白營,成為關注焦點。
黃國昌接任民眾黨主席後,首次不以柯文哲為號召的政治動員,藍白合作的成效備受關注。2024年大選中,藍白的總得票數超過800萬票,曾被視為獲得六成民眾支持的基礎。然而,一年後,近半數選票消失,最終公投結果顯示,同意票僅434萬票,未達四分之一門檻,投票率僅29.53%,創下公投史上第三低的紀錄。這是否意味著公投議題設定失敗,或藍白合作僅止於口號,雙方各有盤算?
藍白合作的現實考驗
726前,國民黨前主席朱立倫高喊藍白合作,726後,黃國昌更是積極推動與國民黨在2026新北市長選舉中的合作,甚至拜會藍營要角。然而,這一舉動卻激起了潛在參選人李四川的公開表態,若國民黨需要,他願意承擔參選責任。此後,藍營士氣大振,但朱立倫卻保持沉默,黃國昌也不再提及新北市長選舉合作,轉而將政治動員的焦點重新聚焦於柯文哲。
黃國昌的主場失利,凸顯了藍白在面臨地方選舉的現實利益時,合作空間有多大。政黨發展的關鍵在於基層地方選舉能否勝選,黃國昌自然明白這一點,否則不會不斷呼籲藍白合作。國民黨在反霸支持中表達了合作意願,目的是守護藍委的利益,但2026選舉將對藍營地方經營造成衝擊,藍營中有誰願意將長期耕耘的地盤讓給民眾黨分食?
地方選舉的挑戰與機遇
目前,民眾黨在新竹仍具有優勢,但國民黨已經無法再推出第二個林耕仁。現今的國民黨或許略顯弱勢,但其地方組織仍大於民眾黨。國民黨或許可能在新竹願意與白營合作,但在其他縣市,藍白基層實力的對比,使得藍營不太可能將地盤拱手讓給白營。黨中央在決策時也需顧及地方意見,沒有專斷的空間。
黃國昌自稱不打沒有把握的仗,他的信心來自於對藍營全力支持的期望。共推人選是一個美好的想像,或許在總統大選中可作為訴求,但縣市首長選舉牽動著地方資源和政治地盤的分配。民眾黨希望以護藍委有功換得藍營在地方選戰中的讓步,但若藍營在政治活動上未能給予民眾黨全力協助,民眾黨靠自己能有多大空間?
未來的路在何方?
當民眾黨自詡為選戰勝負的關鍵時,應該考慮到若藍白合作破局,當白營決定參選形成三強爭霸時,白營在地方選戰中能左右國民黨的實力有多少?當國民黨開始冷回應選戰藍白合作議題時,這才是真正的政治殘酷。
未來的地方選舉將是檢驗藍白合作的關鍵時刻。雙方能否在現實利益和政治理想之間找到平衡,將決定藍白合作的成敗。隨著2026選舉的臨近,藍白雙方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勇氣來面對這一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