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面臨執政危機:辭黨主席能否挽回支持?

台灣政壇近日風雲變幻,總統賴清德面臨多重挑戰,包括大規模罷免失敗、關稅談判挫折及南部風災救災不力等問題,導致其民調支持度大幅下滑。內閣改組的呼聲不斷升高,然而行政院長卓榮泰仍在院會中與地方首長發生口角。前副總統呂秀蓮建議賴清德辭去民進黨主席,以「轉型為全民總統」,以期提升民意支持度。
呂秀蓮的建議並非新鮮事,歷任總統如陳水扁、馬英九和蔡英文均曾因選舉失利辭去黨主席。這一建議的背景是賴清德的執政團隊在多方面表現不佳,尤其是在關鍵的關稅談判中失利,並在風災救援中未能有效應對。
歷史背景與比較
呂秀蓮提到的「九趴總統」指的是第二任期內因「馬王政爭」而民調低迷的馬英九。當時,馬英九雖未能成功扳倒王金平,但在司法公正問題上獲得了一定的民意支持。相較之下,賴清德試圖通過大罷免逆轉國會席次,但未能成功,反而導致民進黨形象受損。
賴清德的情況與馬英九有相似之處,但手段和結果卻大相徑庭。馬英九雖然未能扳倒王金平,但其在司法公正問題上獲得了民意支持,這一點直到12年後才在立法院完成三讀。而賴清德則在執政一年多後,司法公信力幾乎崩盤。
專家觀點與分析
政治分析人士指出,賴清德的執政風格被認為過於剛愎自用,缺乏與在野黨協商的能力,這使得他的政治決斷力受到質疑。賴清德在2018年地方選舉失利後,曾毅然辭去行政院長職位,並挑戰蔡英文。然而,2022年地方選舉失利後,他卻未能做出類似的果斷決策。
「賴清德的政治決斷力只在他人失敗時爆發,當失敗者是他自己時,卻缺乏正確決策的能力。」
此外,賴清德在核能議題上的立場也與多數民意相悖,這進一步削弱了他的領導力。面對核三延役公投的支持聲浪,他卻堅持核能安全不應由公投決定,這一舉動被認為是站在多數民意的對立面。
未來展望與挑戰
賴清德是否辭去黨主席,對於大局影響有限,但若不辭職,他需要在政策和人事上做出重大調整,以挽回民意支持。卓榮泰作為行政團隊的核心,若不調整其立場或被替換,將難以改變目前的僵局。
賴清德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在不失去黨內支持的情況下,重建其政治領導力。若無法在明年九合一選舉前改善現狀,他的連任之路將充滿未知數。
總而言之,賴清德目前的政治危機並非僅靠辭去黨主席就能解決,他需要在政策和人事上做出更為果斷的調整,以重新贏得民眾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