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出訪受阻:川普拒絕過境紐約引發台美關係緊張

總統賴清德的外交行程再度遭遇挫折,計畫中的中南美洲訪問因美國總統川普拒絕其過境紐約而被迫取消。這一決定據稱是為了促成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會面,顯示美國在中美關係中對台灣利益的忽視。
《金融時報》報導指出,川普政府為了拉攏北京,拒絕賴清德過境紐約。這一消息讓台灣政府面臨內外壓力,尤其是在賴清德發起的大罷免運動失敗後,台灣社會的裂痕更加明顯。
外交困境與內政挑戰
賴清德此行原定於8月過境美國,並訪問巴拉圭、瓜地馬拉和貝里斯三個中南美洲友邦。然而,總統府以風災等因素宣布取消出訪計畫。據《金融時報》披露,實際原因是北京的強烈抗議,導致美方不願放行。
賴清德政府的外交政策面臨挑戰,尤其是與前任總統陳水扁、馬英九和蔡英文相比,賴清德的出訪安排顯得格外艱難。自上任以來,他的外交行程屢屢受阻,這次更是因美中關係而被迫取消。
川普的外交策略與台灣的角色
川普政府的「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政策優先考量美國利益,並將促成「川習會」視為重要目標。據《南華早報》報導,這次會面可能在10月的亞太經合會(APEC)峰會前後舉行。
川普在與中國的談判中曾提及「統一與和平」,這表明台灣問題已成為美中交易的一部分。北京將台灣視為「核心中的核心」利益,對賴清德的高調出訪表示不滿,並將其視為川普與北京交易的籌碼。
「美國官員把對台灣的夥伴關係擺上與北京的談判桌,令人深感憂慮。」— 美國在台協會前主席羅森伯格
美國內部的反應與未來展望
美國眾議院前議長裴洛西警告,川普的決定可能代表美國對台政策的危險轉變。她指出,美國在台灣問題上被霸凌到噤聲,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賴清德在面對美中關係的複雜局勢時,選擇強打「抗中牌」,聲稱台灣是民主價值的捍衛者。然而,川普的「交易式外交」卻將台灣視為與中國談判的籌碼,這讓台灣在國際舞台上處於不利地位。
結語:台灣的外交未來
賴清德的外交政策面臨重大挑戰,尤其是在美中關係日益緊張的背景下。台灣如何在國際局勢中保持自身利益,並避免被大國之間的交易所犧牲,將是未來的重要課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灣政府需要重新審視其外交策略,尋求更多元的國際合作夥伴,以確保在全球政治中的穩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