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10 月, 2025

开封中秋节: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unnamed-file-4

来源:10月6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蒋彤 张思林 袁月明

当秋雨洗去最后一丝暑热,开封的中秋节悄然临近。中秋节,这个融入中国人血脉的节日,千百年来在八月十五的月光下,照亮了无数团圆的庭院。那么,这个名为“中秋”的节日是如何在华夏文明的土壤中落地生根的呢?

古汴河畔的文化记忆

站在开封州桥遗址,时间仿佛在古汴河的层层土壤中凝固。那一条条河水线不仅是地理的痕迹,更是文化的水位——它标记着文明曾经的高度,映照着我们心中那轮永不沉落的明月。

开封州桥遗址曾出土一件精巧的明代景德镇窑青花水草纹浮蟹瓷杯。酒杯敞口外翻,底有三足,杯内倒覆小钟,上卧一粒豆大瓷蟹,栩栩如生。待注酒水,水漏入钟里,托载起小蟹,使其轻旋游走,口吐细泡,浮于水中央,灵动之趣令人惊叹。因其巧思,专家称之为“浮蟹杯”。

“据我所知,目前出土文物中,浮蟹杯仅此一件。”郭勇扎根瓷器行业多年,在听说浮蟹杯“现世”后兴致盎然,“我花了3年时间,反复烧制,终于给磨出来了。”

中秋前夕,郭勇发布了复刻的浮蟹杯,并将其捐赠给开封州桥遗址博物馆。由此,我们得以亲见水入杯中那一刻的神奇,水动蟹浮,恍若生灵游月。

中秋节的历史演变

清晓,桂香浮动,东京汴梁的酒旗在微凉的晨风中猎猎作响。柜台上新酿的米酒尚冒着微醺的热气,便被争相抢购的市民一扫而空——这是宋代中秋节最鲜活的注脚。

开封文化学者刘海永表示,中秋节起源甚早。《周礼》《礼记》都记载了祭月仪式,中秋的雏形与秋祭密切相关。但祭祀归祭祀,它并没有跟节日挂钩。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风气盛行,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传说广为流传。

“中秋节”一词,可考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所著《梦粱录》:“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尽管宋代尚未将其列为假日,但这一节日已悄然演变为一场全民共享的盛宴。真正让中秋“活”起来的,不是宫闱祭祀,也不是文人吟咏,而是汴梁街头巷尾升腾的市井烟火。

现代中秋:传统与创新的融合

通信便利、交通发达,团圆对现代人来说已不是难事。于是,人们更渴望在传统之外,寻找更丰富的相聚形式。旅游出行,便成了节假日亲友团聚的新选择。

在清明上河园的演出中,29岁的苏长征饰演“青年岳飞”,每逢节假日,他都要在演出现场度过。正如景区打造的“静态+动态+活态”立体化传播模式,演员的一姿一势,都是宋文化的活态注解。

“不能陪家人是遗憾,但能让五湖四海的游客触摸到宋文化的脉搏,值了。”

今年中秋,苏长征又将在演出现场度过。当火球划过夜空,战马的嘶鸣响彻天地,他深知这份坚守的意义。中秋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文化传承与现代生活交融的象征。

推荐阅读  成都博物馆与郑州商城:文化遗产的双重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