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9 月, 2025

江苏高校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超市,推动实验室技术市场化

unnamed-file-60

走进全国高校信息通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一个名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超市”的新型平台正在悄然改变着实验室技术的命运。这里,实验室的“科技原石”被视作“待售商品”,而企业的需求则被当作“采购清单”,通过这种创新的超市运营逻辑,解决了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难、走进产业难”的困局。

自中心运营以来,技术经理人团队已扩充至77人,成功举办了74场校企对接活动,累计对接成果742项,成功转化项目61个。这些数字不仅展示了中心的效率,也体现了其在推动高精尖技术走向市场方面的巨大潜力。

破解“三缺”痛点,推动科技成果落地

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超市”的“核心货架区”,专门解决“科技商品”缺乏场景验证、缺乏资金支持、缺乏供需对接的“三缺”痛点。通过精准匹配,确保每一件“商品”都能达标上架。

不久前,在第九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上,6G高精度定位技术智慧医疗场景创新联盟完成重磅签约。南京鑫合通感科技有限公司市场负责人尹晓磊表示,“如果没有中心的帮助,这项技术可能还会继续‘沉睡’在专利中。”

“技术再好,没有实际验证场景,就是‘纸上谈兵’。”——鑫合通感公司总经理陆海斌

中心不仅协助匹配应用场景,还协调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紫金山集团提供近两千万元的启动资金,帮助企业解决设备采购和团队运营的燃眉之急。

精准匹配,助力技术市场化

中心还负责为“科技商品”找“对口买家”。例如,静界智控创始人高强在中心的支持下,迅速将李惠彬教授团队的故障智能诊断技术推向市场。高强表示,中心提供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对接让他有信心从世界500强企业辞职,全心投入创业。

李惠彬教授的技术曾服务于大型火箭和军用车辆,通过信号处理与AI算法,能够在设备不停机的情况下实时监测并分析故障。高强的公司已获得多家能源企业的订单,今年目标产值500万元。

“中心帮我们对接江苏的风电企业,下个月就要谈合作。”——李惠彬教授

创新服务模式,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

为了让“导购”更专业,中心正联合承办2025年江苏省“J-TOP创新挑战季”信息通信产业专场,并推出首届“技术经理人竞技比拼”。这不仅提升了“导购团队”的精准度,也促成了多笔“意向订单”。

此外,中心通过全方位“配套服务区”,为“供货商”和“采购商”提供便利服务。今年6月启动的“人才创新专线”免费巴士,串联起多所高校和开发区,推动科教研学资源与创新产业资源的无缝衔接。

“优秀的超市会提前预售季节性新品,为未来大规模上市铺路。”

在“未来预售区”,中心布局前沿技术,进行市场测试,为“科技商品”预留成长空间。通过这些措施,中心正在用“超市逻辑”打通高校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链条。

未来,中心将锚定“全球6G之城”和产业高地目标,深度融入5G/6G、未来网络、卫星互联网等前沿领域的创新协作,助力更多优质技术产品成为市场“紧俏货”。

推荐阅读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明:顾立雅《中国之诞生》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