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補充費改革:台灣醫療財務的挑戰與未來
健保署近日提出增加健保補充費的改革構想,卻在短時間內迅速收回,堪稱史上最快速的政策轉彎。然而,健保財務問題並未解決,未來仍需找到能夠「拔毛」的對象。
衛福部長石崇良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在不漲健保費的前提下,計劃通過改革某些所得的「健保補充費」來增加收入。這些改革包括針對股利、利息、租金所得進行年度結算,將單筆扣繳上限從一千萬提高到五千萬,並將高額獎金扣費門檻調整為最低工資的四倍等。該規劃原定於明年修法,後年上路。
然而,該消息一出便引發強烈反彈。石崇良隨即召開記者會澄清,但行政院迅速叫停,衛福部隨後發表新聞稿稱將「尋求更周延、更有共識的做法再行推動」。
政策的快速轉彎與背景
這一政策的快速轉彎反映了政治上的現實。根據過去的經驗,類似的改革往往因為面臨強烈反對而被迫擱置。例如,蔡政府曾承諾在軍公教年改後進行勞保年金改革,但在遭遇反彈後,迅速退縮,強調「建立共識後才改革」。
健保財務問題並非新生事物。早在2010年,為了增加收入來源,台灣實施「二代健保」改革,當時才讓健保財務回到正軌。然而,隨著高齡化和少子化的加劇,財務缺口再次出現,未來若不進行改革,問題將更加嚴重。
改革的挑戰與選擇
從財務角度來看,解決赤字的方法無非是增加收入或減少支出。然而,具體的選擇和執行卻困難重重。每位投保者都反對增加保費,目前的費率為5.17%,雖有提高空間,但各方反對聲浪不斷,尤其是企業需分擔六成健保費。
另一方面,削減成本的難度也不容小覷。過去十多年來,健保系統通過「砍藥價」和「總量控管」等方式壓低成本,但這些措施的邊際效益遞減,並帶來藥品退出市場、罕見疾病藥物難以給付、醫護人員收入受壓等負面影響。
未來的可能性與民眾的角色
衛福部的補充保費改革主要考慮到薪資保費占大多數,因此試圖從資本利得所得中獲取更多收入。然而,面對反彈,行政院迅速撤回該計劃,這顯示出政策規劃不周及缺乏有效的政策辯護。
未來,政府或許會選擇用預算撥補的方式來掩蓋赤字,這種方式對民眾來說不痛不癢,但並未解決健保財務的根本問題。對於民眾而言,也需認識到「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維護全民利益的健保體系需要全民共識,即使要求政府努力砍成本,但健保費最終還是可能會上漲。
健保補充費改革的未來仍不明朗,但可以確定的是,台灣的健保財務問題需要一個長期且可持續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