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10 月, 2025

花蓮堰塞湖災後復原:官方溝通不暢引發爭議

unnamed-file-675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洪水淹進下游光復鄉,造成19人死亡,迄今仍有數人失蹤。災後復原工作正在持續進行中。然而,花蓮縣政府民政處代理處長李葳被指退出重要工作群組,引發外界關注。

據了解,該群組負責災後疏散和避難溝通。花蓮縣政府行研處長陳建村表示,李葳只是退出了一個30多人的小群組。然而,政治工作者周軒批評稱,這個群組「就是專門處理疏散避難溝通的」,在人民生命安全攸關之際,縣府內部卻出現溝通不暢的問題。

災情與復原工作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事件發生後,當地政府和救援隊伍迅速展開搜救和復原工作。據花蓮縣政府統計,目前已有數百名救援人員投入現場,並設立臨時安置點以協助受災居民。

然而,隨著熱帶擾動96W可能增強為「風神颱風」並在週末逼近台灣,災後復原工作面臨新的挑戰。氣象專家表示,颱風可能帶來強降雨,進一步影響受災地區。

溝通不暢的影響

李葳退出群組一事引發了對政府內部溝通機制的質疑。周軒指出,災後溝通不暢可能導致救援效率降低,甚至影響居民的安全。

專家建議,政府應加強內部溝通和協調,確保信息傳遞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在災難面前,任何一個環節的失誤都可能造成嚴重後果,」一位不願具名的災害管理專家表示。

歷史背景與教訓

台灣地處地震帶,歷史上曾多次遭受自然災害的侵襲。2009年莫拉克颱風造成的嚴重災情至今仍讓人記憶猶新。當時,政府的應對措施受到廣泛批評,尤其是在信息傳遞和資源調配方面。

這次事件再次提醒人們,面對自然災害,政府的應變能力和溝通效率至關重要。

「我們必須從過去的錯誤中學習,並不斷完善災害應對機制,」

一位資深災害應對專家強調。

未來展望

隨著颱風逼近,花蓮縣政府面臨的壓力與日俱增。當地居民和救援隊伍都在為可能的災情做準備。政府表示,將加強對災區的監控,並提前做好應對措施。

然而,溝通不暢的問題仍需引起重視。專家呼籲,政府應建立更為高效的溝通機制,確保在災難發生時能夠迅速反應,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隨著災後復原工作的推進,花蓮縣政府將如何應對內部溝通問題,並在未來的災害中提高應變能力,值得持續關注。

推荐阅读  吳慷仁成立中國工作室 反應曝光引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