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10 月, 2025

花蓮堰塞湖危機引關注 賴清德下令啟動應變機制

unnamed-file-811

花蓮縣近期因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對光復鄉造成嚴重影響,而太魯閣立霧溪燕子口也因阻塞形成堰塞湖,水位快速上升,存在溢滿潰決的風險。對此,總統府發言人郭雅慧於今(17)日表示,賴清德總統對此高度關切,並立即指示行政院相關部會與花蓮縣政府保持密切聯繫,全面啟動緊急應變機制,採取即時且必要的因應措施,全力確保民眾安全。

郭雅慧指出,由於大量土石崩落形成的堰塞湖,其壩體仍在變化中,具有隨時溢流或潰決的風險。賴總統已要求中央與地方政府緊密協調合作,持續監測立霧溪燕子口堰塞湖的水位變化與壩體穩定性,若有進一步上升或潰決疑慮,應即刻通報並採取必要行動,確保民眾與道路安全。

堰塞湖形成的背景與影響

堰塞湖是由於山體滑坡、地震或火山爆發等自然災害,導致河流或溪流被阻塞而形成的湖泊。這種現象在地質活動頻繁的地區並不罕見。花蓮地區因地處板塊交界,地質活動頻繁,過去也曾多次發生類似事件。

堰塞湖一旦形成,若不及時處理,可能會對下游地區造成嚴重威脅。水壩突然潰決會導致洪水泛濫,對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重大威脅。

政府的應對措施與專家意見

賴清德總統指示相關部門迅速採取行動,顯示政府對此事件的重視程度。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合作至關重要,確保信息的快速傳遞和應急措施的有效實施。

地質專家表示,堰塞湖的監測需要精密的儀器和持續的觀察,特別是在壩體穩定性和水位變化方面。專家建議,應該加強對堰塞湖壩體的加固,並考慮疏通下游河道以減少潰決風險。

「堰塞湖的形成是自然災害的結果,但我們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降低其帶來的風險。」——地質專家王教授

歷史上的類似事件與未來展望

回顧歷史,台灣曾多次面臨堰塞湖危機。例如,2009年莫拉克颱風造成的甲仙大崩山事件,便形成了數個堰塞湖,對下游地區造成了嚴重的影響。這些事件提醒我們,面對自然災害,預防和應對措施的完善是保護民眾安全的關鍵。

未來,隨著氣候變遷和極端天氣事件的增加,類似的地質災害可能會更加頻繁。政府和專家需要加強合作,提升災害預警和應急反應能力,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目前,花蓮堰塞湖的情況仍在密切監控中,政府已經啟動了多項應對措施,確保在最短時間內應對可能的危機。隨著事態的發展,相關部門將持續更新信息,並採取必要的行動以保障民眾的安全。

推荐阅读  加沙战争两周年:历史的转折与全球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