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10 月, 2025

花蓮堰塞湖危機:賴清德總統緊急應對

unnamed-file-783

記者盧素梅/台北報導 花蓮縣近期因馬太鞍溪堰塞湖的溢流問題,對光復鄉造成嚴重影響。太魯閣立霧溪燕子口也因阻塞形成堰塞湖,水位快速上升,存在溢滿潰決的可能性。針對這一情況,總統府發言人郭雅慧於今(17)日表示,賴清德總統對此高度關切,並已立即指示行政院相關部會與花蓮縣政府保持密切聯繫,全面啟動緊急應變機制,採取即時且必要的因應措施,全力確保民眾安全。

郭雅慧進一步指出,由於大量土石崩落形成的堰塞湖,其壩體仍在變化中,具有隨時溢流或潰決的風險。賴總統已要求中央與地方政府緊密協調合作,持續監測立霧溪燕子口堰塞湖的水位變化與壩體穩定性,若有進一步上升或潰決疑慮,應即刻通報並採取必要行動,確保民眾與道路安全。

背景與影響

堰塞湖的形成通常是由於地震、山崩或火山噴發等自然災害,導致河流被阻塞。這種現象在台灣並不罕見,尤其是在地震頻繁的地區。過去,台灣也曾發生過類似事件,如1999年集集大地震後,南投縣出現的堰塞湖危機。

此次花蓮的情況,對當地居民的生活和基礎設施構成了威脅。若堰塞湖壩體崩潰,將可能引發大規模的洪水,對下游地區造成毀滅性的影響。

專家意見與政府行動

根據地質專家分析,堰塞湖的壩體穩定性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土石的組成、壩體的高度以及水壓的變化。專家建議,應加強對壩體的監測,並在必要時進行人工疏導,以減少潰決風險。

政府方面,除了賴清德總統的指示外,行政院也已成立專案小組,協調各部會資源,並與地方政府合作,制定應急預案。相關部門已開始進行壩體的加固工作,並設置水位監測系統,以便及時掌握壩體的動態。

未來展望與結論

面對自然災害的威脅,政府和民眾都需保持高度警惕。專家指出,長期來看,應加強對易發生堰塞湖地區的地質研究,並建立更完善的預警系統,以提高應對能力。

此次事件提醒我們,面對自然災害,預防和應對措施同樣重要。隨著政府和專家們的共同努力,相信此次危機能夠得到妥善處理,保障當地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推荐阅读  伦敦支持巴勒斯坦行动集会引发逮捕潮,超400人被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