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堰塞湖事件:農業部應對失當引發爭議

花蓮馬太安溪堰塞湖溢流引發潰堤災難,農業部的應對措施受到廣泛批評。事件發生後,林保署發布了一段3分鐘的影片,解釋為何爆破和引流不可行。然而,這些說法被指違反常識邏輯,引發專家和民眾的質疑。
林保署的解釋與專家反駁
林保署表示,爆破可能引發更大災難,因為震動可能導致潰堤。然而,專家指出,所謂的爆破應是精準的小規模操作,而非大規模炸開堰塞。花蓮地區地震頻繁,尚未撼動馬太安,專家質疑小規模爆破是否真會造成更大危險。
此外,林保署稱馬太安山區偏僻,無法調派機具進行引流作業。對此,中央大學地質學教授李錫堤反駁,指出過去在921地震後,政府曾成功在偏遠地區使用直升機吊掛重型機具進行引流作業。
可行的解決方案被忽視
許多專家和媒體報導指出,處理堰塞湖的常見方法包括建溢洪道、使用抽水機或虹吸管排水等,這些方法不會影響壩體安全。然而,這些措施卻未被農業部採取。
「虹吸管方法」可外包給台電施工,利用大型PVC管將湖水虹吸至發電機發電,既能逐漸降低湖水位,又能產生電力收益。
農業部的責任與中央地方之爭
農業部部長曾表示「馬太安沒有立即潰堤的危險」,但颱風來襲使情況惡化,顯示出對風險的誤判。中央與地方政府對責任的推卸也引發爭議。筆者認為中央應負九成責任,而地方政府應負一成責任。
目前,媒體和部分政客批評花蓮縣政府未能有效撤離民眾,導致傷亡。然而,對於大洪水造成的財物損失,中央是否會承擔賠償責任仍未明確。
地方政府的應對不足
花蓮縣政府在強颱來襲時,縣長出國的行為被認為不智且落人口實。縣政府的建設處擁有土木和水利專業,應該在中央措施不力的情況下,主動展開自救行動。
「縣政府應該展開自救,命建設處發包工程,在馬太安執行小規模局部爆破,引流洩水拯救人民。」
未來的應對與改善建議
這次事件突顯出中央與地方政府在災害應對上的協調不力。未來,政府應加強對堰塞湖等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和應對措施,確保類似事件不再重演。
專家建議,政府應建立更有效的災害預警系統,並在災害發生前,做好充分的預防和應對準備。同時,應加強與專家學者的合作,制定科學合理的應對方案。
隨著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天氣事件增加,政府和社會各界需加強合作,共同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