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木雕匠人刘明华:传统技艺的现代复兴

尽管处暑已至,湖北的天气依旧炎热。8月26日清晨,66岁的刘明华握着砂纸,俯身站在崇阳县郊的工作室中。他的手腕轻轻晃动,未完工的金丝楠木屏风“喜上梅梢”上,细密的木屑如雨般落下。
刘明华与木雕结缘已有十余年,超过700件作品从这间堆满原木与工具的屋子中走出。每一刀刻痕都蕴含着“慢工出细活”的工艺哲学。
从戏台到木雕工作室
刘明华的木雕之路始于童年。小时候,他常常蹲在老木匠家门口观看,后来成为戏班子里的演员,戏服和道具上的龙凤、花鸟纹样让他着迷。48岁时,他放下戏服,拿起刻刀,开始了木雕生涯。
为了不“闭门造车”,刘明华常背着半成品去外地交流,哪怕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也不觉得累。2019年,他在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大赛上获得铜奖,这次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沉心钻研”的决心。
“那次拿了铜奖,不是最亮眼的,但我知道自己差在哪了。”
木雕技艺的传承与挑战
木雕这门手艺,最考验“熬”。这些年来,慕名来拜师的人不少,但能熬过“三年磨基础”的,至今只有两人。刘明华认为,木雕和做人一样,得顺着“性子”来。
他的手上有常年握刀留下的厚茧,指关节有些变形,但仍保持着每天8小时的工作习惯。他强调,不求作品多惊艳,只求每一刀都对得起手里的木头,对得起心里的踏实。
传统技艺的现代复兴
刘明华的工作室更像一个小型木雕博物馆,展示着他多年来的心血结晶。作品如“盛世清莲”和“舞狮戏球”展示了他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在现代化的今天,传统手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然而,刘明华通过不断创新与坚持,将这些古老的技艺“活”在当下。他的作品不仅在当地展出,还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对木雕的兴趣。
“做木雕和做人一样,得顺着‘性子’来。”
夕阳透过窗户,落在“喜上梅梢”的梅枝上,刘明华又拿起刻刀,刀尖在木头上轻轻一点,一朵含苞的梅花正慢慢显露出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