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9 月, 2025

國民黨年輕化改革:新世代接棒的必然選擇

featured-lonnews-com

從清晨桃園的早市,到傍晚台中的商圈;從熙來攘往的台北街頭,到純樸熱情的雲林廟口,這大半年來,總能看到一群青年不畏風雨、頂著烈日,用行動告訴台灣人民:年輕人不想要一個分裂的台灣。這些「藍營青年」的活躍,讓更多人看到了國民黨內年輕力量的崛起。

「國民黨,真的越來越多年輕人了!」這是支持者普遍的回應和鼓勵。民進黨發動的大罷免,不僅催生了更為團結的國民黨,更孕育了一批「能寫、能講、能論述」的國民黨青年。在街頭上,他們不懼挑戰,直球對決;在社群上,他們用邏輯擊碎謠言,利用短影音和社群貼文將聲音傳得更廣更遠。

年輕化改革的背景與成就

這一年本應沒有選舉,卻造就了能適應各種戰場的「青年即戰力」。這不僅要歸功於賴清德的政策失誤,更應該歸功於國民黨在這四年來青年培育的成果。自朱立倫主席上任以來,他持續推動黨內年輕化改革,不僅要把年輕人留在黨內,更要讓優秀青年有發揮的舞台。

2022年地方九合一大選,國民黨推動青年加權100%的初選方式,成功讓黨內青年菁英得以出線。這些優秀的青年民意代表,不斷在各地發揮影響力,協助論述及攻防,並促成「青年發言人世代」,充實候選人團隊,使得黨內的專業幕僚青年可以開枝散葉。

組織與國際化的改革

2024年,黨中央組織「輕量化」改革,整合了青年團、青年部、青工會等成立 KMT Studio,讓青年力量更為集中。同時,任命科技立委「寶博士」葛如鈞委員為 KMT Studio 召集人,利用科技及 AI 的力量,串連起更多輿論及時事脈動。

黨內「國際化」改革也觸及年輕人。國際間政黨交流包含 IDU、IYDU、日本主要政黨等,並舉辦「青年寰宇乘風計畫」,規劃了新加坡及日本兩團,由青年立委及發言人領軍,與新、日兩國主要政黨交流,從國外汲取公共政策見習經驗,補充論述養分。

面對挑戰與未來展望

新國會上任以來,台灣政治議題集中在立法院,從國會改革開始,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論述大戰。然而,由於長期以來藍營在社群上的劣勢,要將討論度帶起來並非易事,尤其要搶攻年輕人喜愛的社群平台 Threads,更是困難重重。

然而,從國會改革、陽光三法到總預算的社群討論,到了今年4月的北檢外集結,出現了轉機。藍營青年不斷走上街頭,在北檢外「民主散步」,輪番街講到深夜,甚至守護在北檢外整整兩天,並透過短影音傳播簡短卻振奮的宣講,成功帶起討論。

反罷行動是這一系列社群能量的集結,我們不斷把在街頭上的反罷訴求,透過清晰的文字及影片呈現給社會,不僅讓藍營支持者對「青年發聲」重拾信心,更擴及到周圍的同學、親朋好友,甚至毫無相關的各個社會角落。

結論:年輕化的必要性

筆者由衷希望能夠保留這一年以來的作戰成果,把這些養分持續灌溉給更多青年新血,同時吸納眾多「反綠」青年,海納百川,擴充國民黨青年人才庫。建立即時論述資料庫,充實彈藥庫,讓社群攻防快速且有力;持續擴大國際參與,除了延續國際政黨交流平台,更要向世界學習,以青年角度出發,提出公共政策解方。

過去四年來,國民黨青年無論是實際投入選戰、專業政治幕僚、或是持續經營青年社群,都取得亮眼成績單,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我們正在擺脫「老藍男」的保守形象,繼續往更清新的方向邁進。通常被視為較受年輕人青睞的民進黨、創黨即以年輕人社群影響力為主力的民眾黨,都不得不正視國民黨青年。

所以,當檯面上的候選人都喊出「新世代接棒」的訴求時,對國民黨青年而言都是好事。然而,無論是制度設計,還是資源投入,都需要黨主席的堅持與捍衛。若重回老路,放棄經營年輕人,對國民黨、對台灣,都是不利的。無論黨主席獎落誰家,國民黨年輕化,絕對不能放棄。

推荐阅读  HeartSciences重新符合纳斯达克最低股东权益要求,股价有望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