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10 月, 2025

国考放宽年龄限制至38岁,助力打破职场年龄歧视

38-1-1

国家公务员局近日发布了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标志着“国考”报名即将开始。此次公告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报考年龄限制的放宽:一般报考者的年龄上限从35岁提高到38岁,而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则从40岁放宽至43岁。

自1994年原人事部发布《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以来,我国公务员招录一直明确要求报考者年龄为35岁以下。近年来,虽然部分高学历人才的报考年龄有所放宽,但此次作为考公考编领域最具权威性的考试,“国考”打破35岁报考门槛格外引发关注。

背景与意义

长期以来,国内就业市场形成了“35岁”门槛现象。从政府部门的考公考编到社会各类企业招聘,尤其是在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年龄限制普遍设置在35岁以下。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强调员工的年轻化和活力,实际上是一种明显的年龄歧视,违反了就业机会平等的法律规定,并造成了国家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根据2024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明确要求消除年龄等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此次“国考”公告顺应了这一政策方向,体现了国家深化公务员队伍改革、选拨任用人才不再唯年龄是准的价值取向。

专家观点与社会反应

每年有上百万人参与竞争的“国考”放宽对“35岁”的执拗追求后,舆论期待此举能在社会上引发连锁反应。专家指出,要改变就业市场根深蒂固的35岁歧视现象,单靠“国考”放宽年龄限制还不够,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彻底破除职场“玻璃门”。

首先,各类企业需要扭转招聘理念,摒弃“成本优先”的短视思维,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评估体系,以岗位实际需求而非年龄作为招聘标准。其次,对于劳动者来说,35岁正是心性成熟、创造更好工作成果的年纪,因此需要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政策与未来展望

保就业就是保民生。政府主管部门应主动清理带有年龄歧视的政策性文件,尤其是地方各级政府,应该彻底梳理并废除多年来对就业年龄方面的不合理限制,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同时,也要在政府监管方面,明确就业年龄歧视判定标准,增加监管处罚的可操作性。

参考国外经验,建立对企业用人机制的制度约束,强化反就业歧视体系建设,通过立法保障中高龄人才的平等就业权益,成为政府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的必要举措。

此次“国考”放宽年龄限制不仅为社会招聘提供了权威示范,也为解决就业市场的年龄歧视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未来,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实,更多的中高龄人才将有机会在职场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推荐阅读  王毅喀布尔会晤穆塔基 中阿关系迎来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