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8 月, 2025

广西现代产业学院:高校与企业共生共长的新模式

unnamed-file-1052

广西高校与企业如何打破壁垒,实现共生共长?这一问题的答案正逐渐显现。2021年,广西自治区教育厅与工业和信息化厅联手,布局50所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推动高校适应区域经济和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经过四年的努力,这些学院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成绩单,展示了广西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和协同创新方面的显著进展。

这些现代产业学院被称为“高效转换器”,它们如何运作?如何重构传统的人才培养生态,并激活创新引擎?记者深入探访,揭示了广西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共生共长的未来图景。

从跟跑到并跑:专业适配产业

广西财经学院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学院负责人谢廷宇表示,过去专业设置偏传统,学生所学与企业需求总有“温差”和“时差”。如今,产业学院按产业“菜单”精准育人,新增了数字经济、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热门专业,并成功获批多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在柳州,广西科技大学智能车辆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与多家头部企业深度合作,重构课程体系,将最新的智能控制算法和新能源电池管理系统融入教学。学院执行院长孙有平表示,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模式让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从纸上签约到落地开花:加速产学研用

广西大学甘蔗与制糖产业学院通过校企联合攻关,成功转化8项科技成果,带来130万元收益,实现了“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成果留在企业车间”。

“甘蔗新品种‘桂柳05136’能拿下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校企联合攻关功不可没!”——广西大学甘蔗与制糖产业学院院长陈保善

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中国东盟集成电路现代产业学院,投资上亿元的生产线让学生体验40纳米级别集成电路的生产全过程。学院院长曹卫平表示,这意味着人才培养质量获得国际实质等效认可,毕业生能够无缝对接全球高端产业链。

从单向输出到协同共育:人才双向奔赴

在北部湾大学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学院,学生通过“校园、虚拟、企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学院负责人自豪地表示,这种模式实现了高校育人才、企业用人才、产业留人才的良性循环。

“以前是企业求人才,现在是高校育人才、企业用人才、产业留人才的良性循环。”——北部湾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学院负责人

近年来,广西各现代产业学院积极打通校企人才流动通道,累计聘请产业兼职教师1092人,并鼓励校内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形成“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广西高校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正以破局者之姿,让人才在校园与厂房间自由流动,知识与技术在理论与实践中高效转化,形成一个充满活力、良性循环的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共生共长新生态。

推荐阅读  斯里兰卡前总统维克拉马辛哈被捕 涉嫌违规使用国家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