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10 月, 2025

高校如何追踪学生成长?专家学者深度解析

unnamed-file-936

中新网 北京10月22日电(记者 李京统) 从新生入学到毕业典礼,大学生涯对于成长中的青年学子意味着什么?大学期间,学生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大学期间学生形成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大学课程能够学以致用吗?这些问题不仅关乎个体的成长,也是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学生成长研究。

10月21日,由麦可思研究院创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追踪学生成长: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测的探索与实践》(以下简称:《追踪学生成长》)一书的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举行。会上,多位专家学者围绕高校人才培养、教育评价体系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教育评价体系的演变与挑战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大学扩招全面铺开,高校的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而教育评价体系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育评价不仅影响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

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主任孙华在会上强调,“教育评价应跳出‘重表面成果’的误区,回归育人本质。” 尽管大学的使命已扩展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明传承创新与国际交流合作等多个维度,但人才培养始终是核心所在。

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

《追踪学生成长》的主笔人之一、麦可思研究院的程星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提供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应当以数据作为研究依据,详实的数据不仅为已知的事情提供证据,也为未知的事情提供线索。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利用工具调查新生特点,能为大学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提供依据。”——程星

这一观点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广泛认同。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不仅提高了研究的精确性,也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马莉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她指出,学情调查领域的快速发展,从理论构建到实践落地,全面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影响与服务、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等关键议题。

与此同时,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兵指出,高等教育研究和发展已进入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期。当前应当着重关注从人才供给到学科专业供给,再到学校类型供给,最终回归到人的核心,即采用何种培养模式完成供给改革。

“供给侧改革不仅是经济领域的概念,也适用于高等教育的发展。”——高兵

展望未来的教育改革

随着《追踪学生成长》一书的发布,关于如何更好地追踪和促进学生成长的讨论将继续深入展开。未来的教育改革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培养和数据驱动的决策,这不仅是对学生个人成长的关注,也是对整个教育体系优化的期待。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将是未来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推荐阅读  范世錡遭網友圍攻:中秋月餅照引發軒然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