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饮用水采购丑闻:调查揭露多项程序漏洞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物流署今年6月与声称能提供国产饮用水品牌「乐百氏」的鑫鼎鑫公司签订了一份为期三年、总值5290万港元的合约,计划为多个政府办公室供应饮用水。然而,媒体随后揭露该公司涉嫌以东莞「山寨厂」生产的冒牌水顶替真品,港府迅速终止合约。涉事公司董事夫妇被控欺诈,案件将于11月11日再提堂,目前涉事男商人正被还押。
根据审计署昨日公布的独立调查结果,招标程序存在多项问题及人为失误。鑫鼎鑫公司在投标时提供的制造商印章为「百氏」而非「乐百氏」,明显有诈骗迹象,但物流署未立即向执法机构举报或与「乐百氏」公司核实,仅要求鑫鼎鑫公司自行厘清及改正。此外,该公司未能按合约要求提交真实的水质检测报告,物流署也未核实报告真伪。
调查揭露的程序漏洞
调查指出,鑫鼎鑫公司是首次投标政府合约的公司,仅有三名全职员工,且未曾向港府供水。物流署未查核其财政状况,该公司也未能如期缴交100万港元的合约押金。物流署未核实其提交的「无定罪纪录声明书」真伪,未能发现公司董事及股东早于2022年因涉嫌诈骗被捕,不符合投标资格。
此外,鑫鼎鑫公司因标签不合规及延迟送水等问题,遭超过二十个政府部门投诉,但物流署未要求退货及惩处。直至8月,该公司提出更换饮用水制造商,物流署在批准前未核实新制造商的水质是否符合安全标准。
审计署建议与后续行动
审计署认为,应彻底调查问题根源,确认事件是否源于人为失误或培训不足,并提出多项建议,包括要求物流署署长订明程序,确保核实投标者所提交资料的真伪,并在遇怀疑诈骗时即时上报;若发现供应商违反合约要求,应迅速采取行动。
负责监督物流署工作的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将对涉事物流署及库务科人员展开纪律调查,涉及十多人,并邀请首长级甲一级政务官刘焱协助调查,同时提出六项先行措施。
专家与公众反应
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在电台节目中表示,事件显示相关人员对潜在欺诈行为的警觉性与洞察力不足,当局已提出多项改善措施,例如要求采购人员须进行实地视察,并加强部门间资讯互通,以尽早发现问题。他强调,政府已着手修改现行工作指引与条款,期望采购人员能切实履行把关职责。
资深传媒人梁家权在电台节目中形容,调查结果令人惊讶,指以往投标政府服务需经严格审查,难以理解为何此次涉事公司问题重重,物流署仍未即时举报。他质疑,为何市民申请公共房屋或综援时需接受严格审查,反而运用公帑的采购程序审查时却「得过且过」。
另一资深传媒人李锦洪则认为,港府有繁复程序避免出错,公务员只要「按本子办事」即可,但今次连环失误,若非受害者同为熟悉政府运作的公务员,问题恐难被重视。他期望政府勿以「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态度处理,避免公务员士气受挫。
李锦洪补充,以往政府部门发现问题后,会检视涉事人员过往曾处理的个案是否亦有疏漏,但他估计,港府在完成这次「冒牌水」调查后,可能不敢再深究其他问题,以免「越揭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