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10 月, 2025

甘肃索桥古渡:黄河与长城的历史交汇点

unnamed-file-296

在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芦阳镇以东10公里的索桥村偏北2公里处,坐落着一座历史悠久的索桥古渡。这座古渡横跨黄河,连接景泰和靖远两县,是古丝绸之路北线的重要渡口之一。

从景泰县城出发,经过芦阳镇响水村,沿着崎岖蜿蜒的沥青路行驶约40分钟便可到达索桥古渡。进口处高高耸立着一块巨石,上面用红色颜料写着“索桥古渡”四个大字,令人肃然起敬。

索桥古渡的历史与建筑

索桥古渡遗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石城遗址,展示了古人在原地取材上的创造力。尽管街道、屋墙、关墙大多已残缺不全,但仍能辨认出院落、店铺和门楼等建筑的轮廓。石头建筑高低错落,或侧或横,或坍塌或直指天空。

据资料记载,在索桥堡黄河下游300米处,是明代长城的起始点。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河东建铁锁关,门上有碣,额曰:索桥堡。当地人仿照浮桥修建索桥,河面上排24条大船,两岸用铁铸成“将军柱”,用草绳系船成桥,名为“索桥”。

黄河与长城的战略意义

历史上,黄河一直是中原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天然屏障。明代,景泰是防御北部游牧民族南下的前沿。明万历以后,甘肃境内的黄河变为明王朝直接统辖的内河,但这段黄河北面的蒙元势力时有威胁。

为了经营河西,景泰的黄河渡口受到重视,索桥渡口成为该段黄河上一个官府掌控的渡口。从古堡西面沿坡而上,在窎溜嘴子高地的东缘有6座烽燧,主墩平面呈正方形,剖面呈梯形,登其顶部沿河景致尽收眼底。

“索桥古渡将黄河、长城、古渡融为一体,黄河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交汇于一点,遥相辉映。”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未来

远在几十公里外的永泰古城现存的烽燧,与索桥古渡的烽燧相呼应,均为明代军事附属设施。索桥烽燧就地取材,用红褐色石块垒砌而成,烽燧内部填有黄土。大烽燧目测有5米高,一侧燧体已坍塌。小烽燧在大烽燧不远处依次排列。

沿长城有一条古道遗址断断续续,蜿蜒向西。在索桥堡上游30米处,亦有一条在石崖上开凿的石板小路,险峻异常,可通过牲畜驼运和独轮小车行进,当地人也称其为“茶马古道”。

随着岁月的流转,繁盛一时的索桥渡口和绵延数百里的长城、堡寨也渐渐归于尘土,只有残存的遗址,向过往的世人诉说着这里曾经的兴衰故事。

索桥古渡的保护与开发,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文化遗产的传承。未来,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将是相关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

推荐阅读  重庆大足区发现宋代摩崖造像,水库水位下降揭开历史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