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式乌头酸微生物绿色制造技术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曹婧雯报道,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以下简称“青岛能源所”)与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鲁抗医药”)联合研发的“反式乌头酸微生物绿色制造技术”项目,成功突破了反式乌头酸生产的技术瓶颈,荣获2024年度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反式乌头酸因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尤其在农业、医药和化工领域。然而,传统的生产方式面临着高成本和污染等问题,阻碍了其规模化生产。青岛能源所的这一技术突破,依托高效、低成本的微生物绿色制造技术,实现了反式乌头酸的规模化量产。
攻克技术壁垒:从实验室到产业化
反式乌头酸的生产一直以来面临着“三个问题”:能否改造工业菌种、能否高效合成以及能否实现产业化应用。青岛能源所所长吕雪峰及其团队通过合成生物技术,将微生物改造成“超级工厂”,成功解决了这些问题。
首先,团队开发了基于CRISPR技术的高效基因编辑技术,大幅提高了工业菌种的遗传改造效率。吕雪峰介绍道,“我们对菌株基因的编辑效率从5%提高到近100%。”
其次,团队解析了反式乌头酸的生物合成机制,通过三代基因工程菌株的迭代开发,使得原本不产反式乌头酸的土曲霉菌株可以高效合成该化合物。
最后,与鲁抗医药合作,团队优化了发酵工艺,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十吨级生产示范的逐级放大。吕雪峰表示,“十吨罐中产量超过100g/L,标志着我们在产业化应用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多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反式乌头酸的成功量产为多个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农业领域,反式乌头酸被开发为新型绿色杀线虫剂,显著提高了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吕雪峰指出,“我们正在推进反式乌头酸生物农药的开发,为线虫危害提供新的防治方案。”
在化工领域,反式乌头酸酯作为新一代生物基增塑剂,已经成功应用于耐低温型氯丁橡胶和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的开发,并实现了商业化销售。传统的石油基增塑剂因安全性问题被逐步淘汰,而生物基增塑剂的出现提供了安全性和性能兼具的替代方案。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反式乌头酸的生产技术突破,不仅解决了原料可及性的问题,也促进了下游应用的开发。该技术已被列入《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的重点发展项目,未来将赋能特种橡胶、医用PVC材料、生物农药等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吕雪峰总结道,“我们的技术受到了相关企业的广泛关注,已经成功推动了生产示范验证并取得重要突破。”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