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機使用警示:這兩種耳機可能增加失智風險

記者林文馨/台北報導 過度使用耳機可能帶來聽力問題,甚至影響大腦健康。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在社交媒體上指出,聽力下降不僅影響行動安全,還可能導致「認知退化」,進而增加失智風險高達7%至20%。然而,選擇合適的耳機類型可以減少對聽力的損傷。
醫師胡皓淳詳細分析了耳罩式耳機、半入耳式耳機、入耳式耳機和降噪耳機的潛在風險,並強調其中半入耳式和入耳式耳機的風險最大,不當使用可能導致耳鳴、眩暈及永久性聽力損傷。
耳罩式耳機:相對安全但需注意使用時間
輔大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胡皓淳指出,完全包覆耳朵的大型耳罩式耳機,由於聲音傳遞距離較長,能有效降低聲波對內耳細胞的傷害,是較為安全的選擇。然而,長期配戴可能導致耳朵悶熱潮濕,增加細菌感染風險;部分耳罩式耳機因重量過重,可能引發頸部壓力或頭痛。醫師建議,每1至2小時應讓耳朵休息,避免音量過大,並定期清潔耳罩墊以防細菌滋生。
半入耳式耳機:便攜性高但風險不容小覷
半入耳式耳機因直接插入耳道,聲波能量容易直達耳膜,若音量控制不當,恐直接損傷聽力。此外,長期使用可能推擠耳垢,導致耳垢堵塞或引發外耳道發炎。醫師建議使用時應注意調低音量,並定期休息,以減少對耳朵的負擔。
入耳式耳機:音質優異但需防止感染
入耳式耳機因類耳塞的結構能深入耳道,提供優異的隔音與音質體驗。然而,此類耳機因密切接觸耳道,易提高感染風險,應避免多人共用。醫師提醒,挑選尺寸合適的耳塞,避免過度插入耳道,使用後應確實消毒清潔,以維護耳朵健康。
降噪耳機:降低環境噪音但有潛在隱患
降噪耳機在吵雜環境中使用時,無需提高耳機音量即可清晰聆聽內容,有助於降低聽力受損風險。然而,胡皓淳指出,長期處於完全降噪狀態可能導致部分使用者出現眩暈、耳壓不適甚至焦慮感。此外,在公共場所使用,可能因無法及時察覺周遭警示聲響,提高意外發生風險。應優先於安全環境中使用,並養成定期取下耳機的習慣,讓聽覺適時回歸現實環境,以兼顧人身安全與健康。
研究顯示,高音量且長時間使用耳機,已成為年輕人聽力提前衰退的主要風險之一。胡皓淳強調,正確配戴耳機保護聽力需掌握五大原則:限制連續使用時間、控制音量於安全範圍、定期清潔耳機、避免與他人共用,並於行走或駕駛等需提高專注度的場合避免使用。若出現耳鳴、聽力下降或不適等症狀,應立即停止使用並及早就醫,胡皓淳強調:「聽力一旦受損,往往不可逆轉,日常預防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