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国企全球化战略:从黑土地到国际舞台

新华社北京8月1日电,《参考消息》近日刊发文章《从黑土地迈向世界舞台 东北老牌国企拓宽海外发展之路》。在中国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新中国的工业脊梁曾在此锻造,诞生了一批大国重器企业。如今,这些老牌国企正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通过“走出去”“走上去”“走进去”的全球化战略,向海外市场寻求增量,提升“中国制造”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面向全球市场“走出去”
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和东部省达曼市附近,两座由哈尔滨电气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哈电国际)总包的联合循环电站正在建设中。哈电国际战略发展部副经理高可表示,“鲁玛二期和纳瑞亚二期项目均采用高效联合循环技术和现代电网调峰能力设计,建成后将为沙特乃至整个中东地区带来更加稳定、高效的电力供应。”
哈电国际在全球范围内的项目不断扩大,已覆盖苏丹、厄瓜多尔、土耳其、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1983年巴基斯坦古杜电厂建设以来,哈电国际已执行境外大型项目约70个,合同金额总计230亿美元,总装机容量近60000兆瓦。
“2022年至2024年,哈电国际利润水平连续3年增幅超过70%,2024年利润总额为近8年来最好成绩。”
依托先进标准“走上去”
攀登技术高峰、树立先进标杆是大国重器企业从“走出去”到“走上去”的关键跃升。创新是这一步的扎实基底。在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简称中车齐车),创新元素与科技含量在铁路货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车齐车自主研发的ZK1型转向架通过了北美铁路协会(AAR)认证,成为我国首个获批在北美铁路运行的铁路货车转向架。2024年9月,全球首批碳纤维复合材料轻量化重载铁路货车在中车齐车下线,对重载铁路货运装备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在关键技术之外,先进的综合方案也是帮助中国标准出海的重要推力。哈电国际在印尼万丹电站项目中,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等主机设备均由哈电集团所属企业生产供货,大部分辅机也产自中国,进一步推动了产业链出海。
融入属地发展“走进去”
深度参与全球化,符合大国重器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哈电国际在巴基斯坦必凯电厂长期运维项目中,创新属地化模式,140人的运维团队仅2名为中国人,其余为外籍员工。在厄瓜多尔,哈电国际建设的900公里50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线路,为当地创造了近2700个工作岗位。
中车齐车公司在海外市场探索“五个本地化”,即本地化生产、本地化采购、本地化用工、本地化维保、本地化管理,进一步融入当地。在肯尼亚,60余名本土技术骨干接受了中车齐车为期30天的专业培训,提升了操作和维保能力。
“中国企业‘出海’不仅优化基建、带去技术,往往也是当地文化与生态的保护者。”
从黑土地启航,东北大国重器企业在出海过程中“筋骨”愈发强健,成为中国企业竞技世界舞台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