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AI使用行为调研揭示信息获取新趋势与人机平衡探索

近日,社交平台Soul App与《中国青年报》联合发起的大学生AI使用行为调研结果正式发布。《2025年大学生AI使用心态洞察报告》基于全国3129份有效问卷,涵盖理工农医、文史哲等多学科,揭示了当代大学生在AI浪潮下的信息获取新趋势与寻求人机平衡的探索之路。
报告核心数据显示,大学生信息获取方式正经历“大迁徙”,AI已成为受访群体遇到问题时的“第一反应”求助对象。99.2%的受访大学生已深度“接入”AI,65.9%的学生在面临疑问时,会优先选择求助AI而非传统渠道。从渠道偏好评分来看,AI工具以3.34分(满分5分)远超传统搜索引擎的2.60分和社交媒体的2.81分,稳稳占据信息获取首选位置。
信息获取方式的代际差异
这种转变在不同群体中呈现鲜明差异。年级层面,受访大四学生对AI的依赖度和认知度均领先,每天多次使用AI的比例达21.2%,是受访大一新生(8.0%)的两倍多。学科维度,受访理工农医类学生对AI认知最深,70.9%表示“了解”或“非常了解”,而受访教育艺术类学生“不了解”AI的比例相对更高。
性别方面,72.4%的受访男生认为自己了解AI,高于女生的67.3%,但受访男生中“不了解”AI的比例(6.6%)也高于女生(4.2%),呈现出认知两极分化的特点。
AI焦虑与人机平衡的探索
在拥抱AI便利的同时,受访大学生也直面“AI焦虑”,主动寻找“人机平衡”的解决方案。数据显示,43.5%的受访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核心担忧集中在三方面:62.3%担心过度依赖AI导致思维懒惰、丧失独立思考能力;53.7%害怕对AI产生情感依托而忽视身边人;46.3%忧虑AI影响现实社交能力。
不同群体的焦虑点各有侧重,受访大一学生最担心“思维懒惰”(67.1%),受访大四学生则更顾虑“情感疏离”与“孤独感”,44.8%担心“离开AI后情绪难以调节”。
应对策略与未来展望
面对焦虑,大学生并非被动应对。62.3%的受访学生计划学习AI相关知识,59.7%选择提升专业能力,增强不可替代性。他们普遍认为,创造能力、批判性思维、提问反思等是AI时代最需培养的核心能力。
Soul App与《中国青年报》的此次调研,不仅呈现了大学生信息获取方式的变革,更记录了他们在AI浪潮中积极寻求人机平衡的理性态度。这种在拥抱技术与坚守自我间寻找平衡的探索,为理解数字时代青年与技术的共生关系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未来AI与教育、生活的融合发展带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