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9 月, 2025

丑化模仿引争议:网络文化的边界在哪里?

unnamed-file-1159

近日,博主“王扁”通过自媒体视频以丑化的方式模仿明星王源而走红,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在其主页中,发布了大量模仿王源的视频,通过刻意扭曲其在采访、演唱会时的动作神态,以低俗化的演绎方式博取流量。这一现象再次引发了网络空间的“审丑”热潮,让人不禁思考:模仿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模仿文化并非新生事物。早年间,《百变大咖秀》《中国达人秀》等综艺节目以模仿为卖点,模仿者在舞台上还原明星的台风、表演,或复刻声线特质,即便在还原过程中带有戏剧化的改编,但始终对被模仿者保持尊重,属于合理创作范畴。彼时的模仿更多的是模仿者自身表演能力的展现,传递的是正向的价值观。

模仿文化的异化

近年来,流量逻辑裹挟下,模仿文化逐渐异化,审丑式模仿层出不穷。短视频平台的兴起,算法以“点击量”“话题度”为筛选逻辑,助推模仿沦为越界狂欢。从“鹿哈”“黄子诚”刻意模仿鹿晗、黄子韬多次冲上热搜榜单,到因恶搞模仿杨坤被起诉的“四川芬达”,再到如今以丑化方式模仿王源走红的“王扁”,模仿的对象与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这些所谓的模仿早已脱离了模仿的本质,抓住观众的猎奇心理,以‘博眼球’为目标,将模仿异化为‘丑化’。”

审丑模仿的危害

审丑式模仿屡禁不止,其危害不容小觑。对于被模仿的当事人而言,这种丑化、扭曲的模仿方式不仅会模糊观众对其的正确、真实的认知,更直接造成了当事人的名誉损害。而对社会风气而言,它传递的是“越猎奇越出圈”“黑红也是红”的错误价值观导向。

事实上,流量时代,获取关注的方式有多种,模仿也不仅只有“审丑”这一种出路。同样是模仿类创作,博主“李蠕蠕”通过捕捉明星的生活状态,或者是表演中的一些细节形态,用夸张但不低俗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青睐,既保留了模仿的趣味性,又传递了积极认真的态度。

如何治理审丑模仿

根治审丑式模仿乱象,需要监管部门和平台协同发力。监管部门需明确界定此类模仿行为的标准,对恶意丑化、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账号依法依规进行处理,让“越界者”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同时,平台更应承担主体责任,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减少对低俗、争议内容的流量倾斜,完善举报审核流程,对涉嫌审丑的账号及时限流、封号,从源头切断不良内容的传播可能性。

内容创作的核心是价值观传递,唯有摒弃审丑逻辑,守住创作底线,才能让模仿文化走出“审丑狂欢”的流量陷阱,重拾对艺术本体的敬畏,让网络空间多些真诚地创作,少些无底线的蹭流量闹剧。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推荐阅读  BTIG 下調 Nomad Foods 目標價至 18 美元,歐洲市場挑戰成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