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7 月, 2025

重庆大足区发现沉睡千年的宋代摩崖造像,艺术瑰宝重见天日

unnamed-file-526

近日,重庆大足区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迎来一项重要发现:由于玉滩水库水位持续下降,一批精美绝伦的宋代摩崖石刻造像在龙水镇高坑村金竹湾水域深处重现天日。这一发现与闻名遐迩的大足石刻一脉相承,吸引了广泛关注。

据重庆大足石刻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自今春以来,大足区降雨量减少,导致玉滩水库水位持续下降。这一自然变化揭开了历史的面纱,使得原本深藏水下的崖壁逐渐显露。文物工作者迅速赶赴现场,在水库河畔的峭壁上发现了这组被遗忘数百年的艺术瑰宝——金竹湾摩崖造像。

千年石刻重现,艺术细节保存完好

这片石刻群依崖而凿,分布在高约3米、宽约6米的狭长区域内。经过初步勘察,共编号6个龛位,存有约27尊造像。其中,第2至4号龛规模宏大、保存相对完好,是此次发现的核心。

在2号龛内,主尊为水月观音,尽管面部与右臂、右腿损毁,但仍可见其头戴宝冠、缯带垂肩。3号龛内的释迦佛像则结跏趺坐于莲座上,虽面部残损,但螺发清晰可见,周围浮雕的火焰纹背光极具动势与庄严感。

“水落石出,千年遗迹重见天光,这既是自然气候的馈赠,更是文物普查工作者敏锐洞察力的成果。”

宋代造像艺术的典范再现

大足石刻研究院的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这些石刻的内容。2号龛的水月观音姿态闲适,3号龛的释迦佛与侍立弟子、护法力士重列一堂,展示了宋代造像艺术的典范。4号龛则以诃利帝母为主尊,怀抱幼童,周围雕刻有嬉戏的孩童与乳母,展现了宋代民间信仰中对多子与护佑的祈愿。

这些造像题材——水月观音、释迦说法、诃利帝母等,均是大足石刻宋代造像中广泛流行的经典内容。其雕刻精细,比例匀称,与大足石刻宋代造像如出一辙,属于同一成熟艺术体系下的产物。

新发现为大足石刻研究提供新视角

此次金竹湾摩崖造像的发现意义非凡。大足石刻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发现不仅为大足石刻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增添了新的艺术题材实例,更为学术界深入探究巴蜀地区宋代造像的演变脉络、区域传播与雕刻技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证据。

“水落石出处,一段被淹没的石刻艺术史浮出水面,重新连接起大足石刻的辉煌谱系。”

玉滩水库之畔,宋代工匠的虔诚与技艺因水位下降而重见天日。金竹湾摩崖造像作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要收获,其水落石出的过程本身如同一则传奇——自然之力无意间揭开了时间封印,使这组深藏水底的宋代石刻瑰宝重绽光芒,为理解大足石刻艺术在宋代巴蜀地区的繁荣与流布,提供了沉默却无比有力的崭新注脚。

推荐阅读  重庆大足宋代摩崖造像重现天日,揭开历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