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晋简书法展揭开千年文明密码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梁可庭、刘家璇报道,10月2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湖南日报社、郴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晋简风华——郴州晋简书法研究成果展”在郴州市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这一展览揭示了数百枚跨越千年的西晋简牍,展现了郴州这座城市的深厚历史底蕴。
展览首日,博物馆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听众们认真聆听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学术部主任萧文飞的公益讲座,主题为“郴州晋简概况及相关问题思考”。郴州晋简是我国考古工作的重要成果,2003至2004年在郴州市苏仙桥遗址的11座古井中,考古人员抢救性发掘出909枚西晋简牍。
从考古发现到文化热点
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院长杨涛指出,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转折期,而郴州晋简正处于简牍书写时代的尾声与纸墨书写时代的开端,堪称“简牍时代的绝唱,纸墨时代的序章”。这些简牍为研究从曹魏钟繇至东晋“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笔法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2020年5月,郴州市博物馆组织本地高校教授、文史专家、书法艺术家和文创企业负责人,举办了郴州晋简学术交流会前期讨论会,拉开了郴州晋简学术研究和应用的序幕。郴州市博物馆馆长郑延庆萌生了整理编纂《郴州西晋简牍选粹》的想法,经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沟通并获支持,该书于2022年12月正式出版,并荣获全国古籍出版社百佳图书二等奖。
随着研究的深入,晋简逐渐成为文化界的关注热点。2023年12月,中国艺术研究院和郴州市政府共同举办郴州简牍研讨会,全国多所书法专业院校的5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郴州,从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文字学、书法学等不同视角,对郴州西晋简牍进行了深入探讨。
“郴州晋简的书法史价值与意义由此广为人知。”《中国书法》《书法研究》《中国书画》《中国美术报》等专业媒体对研讨会进行了大篇幅报道。
从“馆藏秘宝”到城市名片
郴州市博物馆内,郴州晋简与凤鸟纹白陶盘同为镇馆之宝。10月2日,观众们在玻璃展柜前俯身观赏1700多年前的简牍墨迹。“縣南界去縣七十五里從界到郴縣五十里”“領戶九千七百五十六口三萬二千二百四”……这些文字清晰可辨,反映了西晋桂阳郡的政治经济文化。
西晋是中国历史上短暂的大一统王朝,内忧外患不断,留下的文献资料较少。此前,全国发现的西晋简总计不过10余枚。郴州晋简详细记录了桂阳郡辖内郴县、耒阳、晋宁(今资兴)等6县的政治经济状况,包括银矿开采、酿酒业、邮驿系统等,是目前国内发现最多、保存最好、最成系统的晋简,填补了西晋地方史料的空白。
这批晋简出土后,被移送至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进行整理修复及研究。然而,由于场地环境、技术力量等因素影响,其研究与展示工作一度进展缓慢。
“让晋简‘活’起来,晋简回郴势在必行。”2019年,郑延庆就任郴州市博物馆馆长后,带领团队积极筹备,最终推动400余枚晋简回到郴州。
此后,郴州市博物馆不断创新思路,通过举办主题展览、开发文创产品、开展研学活动等方式,让简牍文化焕发新生。郑延庆介绍,博物馆正在和湘南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合作,计划推出以晋简为主题的特色插画。未来博物馆还将利用数字技术,将简牍文物“数智化”,创建“晋楷体字库”,让更多人能够了解简牍文化。
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简牍文化走向公众、融入时代,还有无限可能。”活动主办方之一的湖南日报社相关负责人表示,每一枚简牍都蕴藏着跨越千年的文明密码。湖南日报社近年来推出了《楹联里的湖南》《楹联中国行》《文学里的村庄》《千年学府探文明·走读湖湘书院》等一批文化领域重大主题报道,致力于推动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通过这些努力,郴州晋简不仅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也逐渐成为郴州的文化名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参与。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文创产品的开发,晋简文化将继续焕发新的活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