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大思政”课 培养高素质军士人才

近年来,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聚焦“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贯彻“三全育人”理念,致力于培养高素质航修军士人才。通过精准打造面向军士生的“大思政”课,该校培养了大批有报国之情、忠军之志、匠艺之心的“准军匠”,为国家强军战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新合作机制 强化三级协同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专门出台《定向培养军士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案》,建立了学校、院系、教研室三级协同的大合作机制。学校层面,依托湖南省定向培养军士院校联盟等平台,强化“军政行校企”多方资源的共建共享。院系层面,实行思政教师兼任军士学院政治辅导员制度,助力学生党支部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并颁布《课程思政教育实施办法》,明确军士教师的“课程思政”职责。教研室层面,摒弃传统的按课程设教研室方式,实行思政教研室对接军士专业群设立制度,推行三级集体备课制度,凝练“铸国魂、砺军志、塑匠心”思政元素矩阵。
打造“大师资”队伍 提升教学能力
长沙航院牵头成立了湖南省定向培养军士院校联盟,通过“内培+选聘+外请”的方式,打造专兼职结合的思政教师队伍。学校遵循思政课教师“六个要”的要求,实施“思政教学名师培育计划”,通过军校进修、竞赛历练、学术交流、项目积淀、企业实践等措施,培养出了一批湖南省思政芙蓉名师、思政网络教学名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
依托军地定向军士人才培养联席会议等协作机制,学校引进了“军士教导员+军政专家+实战兵王+立功典型”的兼职思政教师团队,通过日常训导、专题讲座等方式,培养军士生的爱国强军志向,磨砺其忠诚血性的军魂,涵养精益求精的精神。
构建“大课群” 提升课程广度
学校按照“铸国魂、强军志、守匠心”的军政素养要求,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国防文化和航修文化,打造了具有长沙航院特色的“6+N”大思政课群。其中,6门必修课包括5门理论课和1门实践课;N门选修课则涵盖了融入传统文化、国防文化和航修文化的思政课程。
这种“必修课+选修课”的综合考量,提升了思政课程内容的广度和职业的契合度,成为学院“大思政课”建设的亮点。
强化资源建设 打造“大资源”库
学校强化系统集成的思政教学资源建设,打造了“一体两翼”的军士生大资源库。“一体”即以《思想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等省级精品在线课程为主体;“两翼”则由湖湘红色文化教学资源库、军队历史与文化资源库、航空历史与文化资源库构成。
通过强化资源系统集成,学校在湖南省高校思政课数字化教学资源评选中斩获5个一等奖,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化资源支撑。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成效
学校围绕“热血军营”研修、“红色潇湘”研修、“航空报国”研修三大主题,建设了包括雷锋纪念馆、湖南省航空馆在内的20余个稳定且可持续发展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每年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军士生开展实践研修,通过组织实践研修优秀成果展示和优秀个人评选,形成了“五小工”志愿服务、“航空馆义务讲解”等社会实践精品项目。
“五小工”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志愿服务200余次,完成各类维修1600余次,创造价值30余万元;航空馆讲解员服务队累计接待团队500多批,服务共10万余人。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精准施策的“大课堂”,契合军士生的学情特点,实行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改革,促成军士生思政素质普遍提升。入伍军士中有1000余人成为骨干或技术能手,温纪林、沈浏滔等900余名军士立功受奖。军士生在2024年全国大学生讲思政公开课竞赛中获一等奖。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大思政”课不仅在课程内容、师资队伍和资源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还通过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提升了军士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航修军士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