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7 月, 2025

嫦娥六号样品或揭示月球原始月壳成分新发现

unnamed-file-74

据科技日报7月18日报道,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科研人员通过系统分析,成功识别出月球阿波罗盆地内51处纯斜长岩出露点。这一发现表明,嫦娥六号从该盆地带回的月球样品可能包含代表月球原始月壳成分的斜长岩。

在这一最新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月亮女神”月球探测器的多波段成像仪获取的观测数据,并与现有的月球岩石数据库、模拟光谱以及阿波罗任务带回的斜长岩样品进行比对,找到了51处明显含有斜长岩的岩石出露点。分析显示,这些斜长石纯度极高,属于纯斜长岩。

“它们主要暴露在较晚形成的撞击坑的坑壁和中央峰上,像是被撞击事件挖掘出来的。”——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副研究员郭弟均

嫦娥六号的着陆区及样品意义

嫦娥六号的着陆区位于阿波罗盆地南部的月海平原区域,周边分布着多个含纯斜长岩出露点的撞击坑。模拟计算显示,这些撞击坑溅射出来的物质在嫦娥六号着陆点堆积了超过10厘米厚。这意味着,嫦娥六号在挖取月壤时,极有可能会挖到这些来自月球最古老外壳的碎片。

此外,阿波罗盆地里还存在一些可能来自月幔的低钙辉石。因此,嫦娥六号带回来的样品很可能同时包含原始月壳和月幔物质。

研究的更广泛影响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刘洋表示,这项研究加深了我们对月球背面这片区域原始月壳分布的认识,能够有力支撑嫦娥六号样品的研究,为研究月球岩浆洋冷却过程、月壳-月幔演化等月球早期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还首次为人类揭开了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

背景与历史比较

据IT之家此前报道,中国科学院在7月9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研究的最新进展,并系统梳理了自接收嫦娥六号月球样品一年来取得的系列成果。这些研究分别揭示了月背岩浆活动、月球古磁场、月幔水含量及月幔演化特征。

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为月球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还为未来的月球探测任务奠定了基础。与阿波罗任务相比,嫦娥六号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人类对月球的理解。

随着嫦娥六号样品的进一步分析,科学家们期待能揭示更多关于月球形成和演化的秘密。这一发现不仅对科学界具有重要意义,也将激励更多国家参与到月球探测的行列中。

推荐阅读  中国科技周:月壤研究突破与高速磁浮列车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