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7 月, 2025

草原丝绸之路展览揭幕:探寻10-12世纪的文明交汇

image

展览中展出的各式鸡冠壶

杭州——作为“2025丝绸之路周”的重头戏,“碧色万里:10-12世纪的草原丝绸之路”展览将于7月11日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正式开幕。此次展览由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汇聚了多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机构的力量,共展出文物213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达66件/套。

展览聚焦于10至12世纪的草原丝绸之路,这条古老的贸易通道不仅是连接欧亚大陆的纽带,也是游牧与农耕文明交汇的桥梁。通过此次展览,观众将有机会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悠久的丝绸之路走廊所蕴含的恒久魅力。

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

草原丝绸之路自史前时期便已存在,是北欧亚草原铜器传入中国的重要通道。秦朝修建的“直道”为其奠定了基础,而汉朝与匈奴的丝绸贸易则进一步促进了这条通道的繁荣。

在魏晋时期,草原丝绸之路的“北新道”兴盛,唐代的“参天可汗道”更是辐射辽阔。自汉至唐,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契丹等北方游牧民族沿着这条通道进行迁徙和贸易,拓展了文明的边界。

辽代的繁荣与文化交融

公元10至12世纪,契丹族在塞北草原建立辽政权,并通过草原丝绸之路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辽通过这条通道吸纳了大唐的华章,融合了宋代的清雅,并兼容了突厥、回鹘的雄健,博采波斯和阿拉伯文化的异趣。

展览中展出的各式鸡冠壶,横亘欧亚,北引瀚海,正是这种多元文化交融的象征。辽代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也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印迹。

展览亮点与文化活动

本次展览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探讨草原丝绸之路的缘起、游牧农耕民族的印记、华夏多元文明的交融以及草原丝绸之路的延伸。通过这些单元,观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条古老通道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作为“2025丝绸之路周”的主宾省,内蒙古自治区将在开幕式上献上精彩的马头琴表演,经典曲目如《辽阔的草原》和《万马奔腾》将带领观众领略草原的壮美气韵。

展览的意义与未来展望

“碧色万里:10-12世纪的草原丝绸之路”展览将于10月20日结束。此次展览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文化体验,也为研究和保护丝绸之路的历史遗产提供了新的视角。

随着全球对文化多样性和历史保护的重视,这次展览不仅是对过去辉煌历史的回顾,也为未来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提供了新的启示。通过这样的展览活动,丝绸之路的精神将在新的时代继续发扬光大。

推荐阅读  2025年美妆个护品牌数字生态大会在上海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