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9 月, 2025

餐後疲倦非高血糖?醫師揭示血糖震盪隱患

unnamed-file-28

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有些人吃完午餐後,常感到疲倦、想睡,甚至很快又感到飢餓,這背後的元兇可能並非高血糖。減重醫師蕭捷建指出,儘管有些人的健康檢查報告顯示「糖化血色素」正常,但仍出現精神不振、頭暈的情況,這可能是由於血糖震盪所致,長期下來恐引發體內發炎,加速老化,甚至損害胰臟。

蕭捷建在社交媒體上表示,糖化血色素(HbA1c)的數值是過去三個月血糖的平均值,因此即使數值正常,若血糖出現忽高忽低的「血糖震盪」,仍會產生自由基,引發體內發炎,加速老化,甚至可能使身體陷入惡性循環。

血糖震盪的影響與預防

蕭捷建強調,穩定血糖的關鍵在於飲食調整。當一天的活動量較多時,可以攝取多一些優質碳水化合物;活動量少時則減少攝取,但不應完全不吃。這樣的飲食方式能讓身體在高、中、低碳日之間彈性切換,減少長期嚴格低醣飲食帶來的代謝下降,也讓增肌減脂更有效率。

他建議,中碳日以糙米、地瓜、燕麥、全麥等優質澱粉為主,並搭配足量的蛋白質與蔬菜;低碳日則每週進行1到2次,幫助身體消耗多餘的糖分,為細胞儲存空間。若進入高碳日,可嘗試改變進食順序,如先吃蛋白質,再吃蔬菜,最後吃澱粉,以防止血糖震盪,或將大部分澱粉安排在運動前後攝取。

醫學界的看法與研究

根據醫學研究,血糖震盪不僅影響短期的能量水平,還可能對長期健康構成威脅。「血糖的劇烈波動會導致氧化壓力增加,這是體內發炎反應的主要驅動力之一,」一位內分泌學專家表示。

此外,研究顯示,穩定的血糖水平與心血管健康有密切關聯。長期血糖震盪可能增加心臟病、中風等風險。因此,醫學界呼籲公眾重視血糖管理,尤其是那些糖化血色素正常但經常感到疲倦的人群。

未來展望與健康管理

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重視程度提高,如何有效管理血糖成為重要課題。「透過飲食調整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許多血糖相關問題是可以預防甚至逆轉的,」蕭捷建表示。

未來,更多的研究將聚焦於血糖震盪的長期影響,以及如何通過創新技術和個性化健康管理方案來減少其對健康的負面影響。對於普通人來說,學會監測自己的血糖變化,並在日常生活中做出相應的調整,是維持健康的關鍵。

總之,餐後疲倦不容忽視,了解其潛在原因並採取適當措施,對於保持長期健康至關重要。

推荐阅读  中国政府宣布大规模经济改革计划,旨在促进长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