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创新养老金融模式:央行资金撬动全链赋能

当滨州市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26%时,发展养老产业的紧迫性显而易见。作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滨州市以“央行资金+政策协同”为支点,探索出一套破解养老机构“融资难”、养老产业“发展慢”、农村养老“服务弱”的金融解决方案。截至2025年7月末,滨州市养老领域贷款余额达到8.23亿元,个人养老金规模较去年增长43倍,创新覆盖“养老产品制造—机构运营—消费服务”全链条养老金融产品190余款。
滨州的这场“银发金融”实践,为各地应对老龄化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样本。
老龄化倒逼改革:康养滨州的金融命题
2024年底,滨州市民政部门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全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06.6万人,占比26.65%;65周岁及以上人口84万人,占比21%。这意味着滨州已深度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与此同时,当地养老机构普遍面临“三难”:建设缺资金、运营缺支持、农村缺服务。
滨州中博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养老机构建设运营周期长、盈利低,银行放贷顾虑多。之前我们升级康养设施,面临着500万元的流动资金缺口,却因抵押物不足而陷入困境。”
在这种矛盾下,滨州的破局思路逐渐清晰:以政策为导向,推动金融从“被动支持”转向“主动赋能”。2024年,滨州被评为“国家康养示范城市”,2025年初,人民银行滨州市分行联合市民政局启动了金融支持养老服务发展的“五个一”提升行动,配套5亿元央行资金专项额度。
央行资金+多方协同:破解融资难题
山东韩霞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孟宪学回忆道:“3个工作日,200万元贷款到账,还累计减费让利7万多元,这速度超出预期!”
这一转机得益于“五个一”提升行动的“金融+民政”共享机制。邹平农商银行通过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平台,精准评估企业经营能力,最终匹配“创业担保贷”,并联合山东省鲁创融资担保、邹平市财信担保提供联合担保。
截至2025年7月,“五个一”提升行动已推动金融机构为清单内主体放贷3.87亿元。
这种模式的创新性在于,它打破了传统信贷“重抵押”的桎梏。滨州构建了“数据授信+担保增信+央行激励”的闭环:民政部门提供养老机构运营数据,金融机构用大数据建模替代传统抵押物评估,担保机构分担风险,央行再贷款给予资金成本优惠。
从单一放贷到生态服务:金融渗透养老链条每一环
欣悦健康公司董事长蔡建峰表示:“如果没有3000万元‘惠老助力贷’,我们的生产线扩能不会这么顺畅。”
欣悦健康公司的案例是滨州“金融支持养老全产业链”的典型样本。2024年,交通银行滨州分行成立“养老金融攻坚服务团队”,为其开辟绿色通道,累计发放3000万元贷款。
金融支持还延伸到“养老+消费”的末端。2025年,人民银行滨州市分行联合市民政局向金融机构推送居家适老化改造企业名单,青岛银行滨州分行通过供应链金融产品“青银云保理”,为欣悦健康公司产业链上的山东谷悦康养器具有限公司发放1000万元贷款。
破解农村养老“服务洼地”:让金融温暖田间地头
滨州市邹平市焦桥镇牛家村的王大爷说:“以前取养老金要跑10公里,现在村里的农商行服务站就能办。”
农村是养老服务的“薄弱环节”,也是滨州养老金融的重点突破方向。邹平农商银行作为地方法人银行,将41家营业网点全部完成适老化改造。
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邹平农商银行组建26支“移动金融服务队”,携带移动智慧柜员机上门服务。截至目前,邹平农商银行已开展上门服务2300余次,设立134家普惠金融服务站,实现农村养老金融服务村村全覆盖。
滨州的养老金融实践为各地应对老龄化提供了重要启示:金融支持养老,既要破解融资难的现实问题,更要构建可持续的长效机制。